- 李亮;邓文祥;何军锋;曾光;刘旺华;李花;黄惠勇;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g1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FCIR)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对照组、尼莫地平组(10.8 mg/kg)、人参皂苷Rg1低剂量组(10 mg/kg)、人参皂苷Rg1中剂量组(20 mg/kg)和人参皂苷Rg1高剂量组(40 mg/kg),每组12只。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备大鼠FCIR模型。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其它各组则用相应药物连续灌胃14 d。治疗结束后,评定大鼠神经功能,检测顶颞叶皮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1)阳性细胞数及神经细胞凋亡。结果:人参皂苷Rg1各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顶颞叶皮质TIMP1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人参皂苷Rg1各组和尼莫地平组TIMP1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对照组顶颞叶皮质细胞凋亡率高于假手术组(P<0.01),人参皂苷Rg1各组和尼莫地平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人参皂苷Rg1可能通过促进TIMP1表达,降低神经细胞凋亡率,进而对FCIR大鼠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2016年02期 v.11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蒋显锋;汤锋武;陈旭义;张赛;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SCI)后的不同时间点尾静脉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SCI的修复作用。方法:SD大鼠24只,制备大鼠SCI模型,随机分为3组各8只:对照组于SCI后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4 h移植组和于7 d移植组分别于SCI后24 h、7 d尾静脉注射BMSCs缓冲液(2×106/m L)1 m L。在SCI后各时间点分别进行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运动学评分,于第42天处死动物,HE染色观察SCI处空洞面积的改变情况。结果:7 d移植组大鼠SCI后14、21、28、35、42 d的BBB评分明显高于24 h移植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各组SCI部位形成脊髓空洞,7 d移植组大鼠的脊髓空洞明显小于24 h移植组和对照组。结论:BMSCs可在体外培养、扩增,能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式迁移到SCI部位,促进SCI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移植的最佳时间在损伤后7 d左右。
2016年02期 v.11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冯思航;冯登殿;
目的:探讨大鼠胫神经损伤时远侧端髓鞘和轴突的再生速度。方法:大鼠54只,建立神经原位桥接动物模型,其中36只大鼠用于荧光示踪注射,根据缝合口神经远端荧光示踪剂注射点位置不同,分为10 mm组和30 mm组各18只,分别于术后4、8、12周三个时间点进行处理,每组每个时间点6只;其他18只大鼠用于髓鞘染色,分别于术后4、8、12周三个时间点进行处理。结果:术后8、12周,10 mm和30 mm组的L3~L6脊神经节内有荧光标记细胞,30 mm组明显少于10 mm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8、12周,患侧的损伤神经远侧端有大量排列有序的有髓神经纤维,10 mm组与30 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 mm和30 mm组术后8、12周的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高于术后4周,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各时间点,患侧的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低于正常对照(健侧),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鼠胫神经损伤后远侧端髓鞘和轴索生长速度不一致。
2016年02期 v.11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冯源;郝晨光;马建华;雷晶;王海虹;
目的:探讨应用ABCD3-V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TIA患者212例,观察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ABCD3-V评分对TIA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根据ABCD3-V评分,所有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12例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27例(12.7%)。ABCD2、ABCD3与ABCD3-V评分法预测TIA后7 d内脑梗死风险的AUC分别为0.671、0.729、0.808。高危组脑梗死的发生率大于低危组与中危组(P<0.01,P<0.05),中危组脑梗死的发生率大于低危组(P<0.01)。ABCD 3-V评分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r=0.945,P<0.01)。结论:ABCD3-V评分法能有效地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2016年02期 v.11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海虹;马建华;郝晨光;冯源;
目的:对比观察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与汉族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尿酸(UA)水平。方法:选取脑梗死急性期汉族患者323例(汉族组)与维吾尔族患者144例(维族组),检测血清UA水平,了解TOAST分型与血UA的关系。结果:汉族组和维族组的UA水平分别为(316.17±89.65)、(340.41±87.83)μmol/L,后者高于前者,有显著性差异(t=-2.715,P<0.01)。2组吸烟、饮酒各所占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TOAST分型各亚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4,P>0.05);2组LAA型血U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O型、CE型血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族与汉族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不同TOAST分型血尿酸水平升高也不同。
2016年02期 v.11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闫纪琳;
目的:探讨rt-PA静脉溶栓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方法:脑梗死患者84例,根据是否采用rt-PA静脉溶栓分为溶栓组与对照组各42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比较2组认知障碍患者的比例。结果:2组入院3 d经MMSE评估的认知障碍患者比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2,P>0.05);溶栓组治疗3月后经MMSE评估的认知障碍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P<0.05);溶栓组治疗3月后经MoCA评估的认知障碍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P<0.05);溶栓组治疗3月后经MoCA评估的认知障碍患者比例低于入院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P<0.05)。结论:脑梗死后及时应用rt-PA静脉溶栓可减少认知障碍发生。
2016年02期 v.11 114-115+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沙鹏;常丽英;
目的:对影响脑梗死患者从认知障碍转化为痴呆的血管性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8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6~24月的随访调查,根据血管性痴呆(VD)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VD组(42例)和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组(VCIND)组(144例)。运用Cox回归模型对影响VCIND发展为VD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脑白质稀疏和丘脑、额区、基底核区的梗死灶数量均是促使VCIND患者发展为VD患者的危险因素(P=0.027,P<0.001,P=0.046,P<0.001,P=0.011)。脑白质稀疏评分和丘脑、额区、基底核区梗死灶的数量是相互独立的影响因素(P<0.001,P=0.032,P=0.001,P=0.016)。结论:丘脑、额区、基底核区梗死灶数量及其部位分布特点对预测VCIND患者发展为VD患者的风险有重要意义。
2016年02期 v.11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冯磊;林涛;车海江;刘卓;
目的:对比单侧额颞瓣开颅联合大脑镰切开的方法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的疗效。方法:收集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7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侧开瓣组41例和双侧去骨瓣组31例,分别采取单侧额颞瓣开颅联合大脑镰切开手术和冠状切口双额骨瓣开颅手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和脑损伤相关蛋白。结果:单侧开瓣组所需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少于双侧去骨瓣组(P<0.05),恢复良好率高于双侧去骨瓣组(P<0.05),且在短时间内可降低脑损伤特异性蛋白表达(P<0.05)。结论:对于双侧额叶挫裂伤患者选择单侧额颞瓣开颅联合大脑镰切开的手术方式可减少手术创伤,有利于患者预后。
2016年02期 v.11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郭振宇;刘重霄;周任;王岗;师蔚;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186例,其中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56例(血肿组),未转化130例(无血肿组),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总结,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肿组较无血肿组伤后发生硬脑膜下积液时间早、额颞部发生率高、早期手术率低、伤后硬膜下积液厚度厚、积液CT值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额颞部硬膜下积液、伤后硬膜下积液厚、积液CT值高为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额颞部积液、积液较厚、积液CT值较高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风险较大。
2016年02期 v.11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卢军;曾其昌;王琴;彭琼;黄亚辉;
目的:观察奥卡西平与左乙拉西坦治疗新诊癫痫的疗效及对血脂、骨代谢的影响。方法:107例新诊的原发性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奥卡西平组(52例)和左乙拉西坦组(55例),分别给予奥卡西平或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治疗6月后观察2组疗效以及血脂指标、骨代谢指标变化情况。结果:2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2组之间TC、TG、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碱性磷酸酶(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磷(P)、钙(Ca)、甲状旁腺素(PTH)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卡西平与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疗效相当,应用半年即有导致血脂升高,但短期应用对骨代谢影响不明显。
2016年02期 v.11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甘学军;刘艳;
目的:探讨不同抗菌药物治疗癫痫患者院内细菌性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多中心分析癫痫患者院内细菌性感染患者221例,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108例和B组113例,A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B组给予头孢噻肟治疗,统计2组疗效及治疗时间。结果:A组的痊愈、显效、进步以及总有效率分别为68.52%、26.85%、4.63%和95.37%,B组分别为33.63%、42.78%、23.89%和76.11%。A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体温恢复时间、其他症状消失时间、其他体征消失时间以及白细胞计数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与头孢噻肟相比,阿奇霉素用于治疗癫痫患者院内细菌性感染,疗效更好,且治疗时间缩短。
2016年02期 v.11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梁若冰;雷晶;张小宁;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清Aβ1-42、胱抑素C(CysC)、尿酸(UA)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108例散发型PD患者(PD组)及同期就诊于本院体检中心的10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记录人口学资料及血CysC、UA的检验结果,采用ELISA法检测2组血清的Aβ1-42水平。结果:PD组的血清Aβ1-42水平、U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晚期PD患者较早期PD患者的CysC水平升高(P<0.05)。随认知障碍加重,Aβ1-42水平呈现降低趋势,CysC呈升高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的血清CysC水平与Mo CA评分中命名部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PD组的UA水平与UPDRSⅢ评分负相关(P<0.05),与MMSE评分、Mo CA评分正相关(P<0.05)、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PD患者血清Aβ1-42水平及血尿酸水平降低,CysC水平升高。
2016年02期 v.11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李培福;冒海瀛;吴士豪;杨柳青;王惠玲;
目的:通过不同记忆负荷的视觉数字和视觉空间n-back任务,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工作记忆能力的受损情况。方法: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33例(患者组)及正常对照50例(对照组),分别完成视觉数字、视觉空间两种n-back范式任务,以信号检测论中的辨别力指标来评价受试者的工作记忆能力。结果:在各范式和记忆负荷下,患者组的辨别力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记忆负荷的增大,无论是患者组还是对照组的辨别力都有显著下降。视觉数字n-back记忆负荷与分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223),视觉空间n-back记忆负荷与分组的交互作用显著(P=0.000)。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工作记忆能力受损,且其工作记忆能力的损害独立于精神症状之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工作记忆的受损对视觉空间工作记忆负荷的增加表现得更为敏感。
2016年02期 v.11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6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万其容;胡亚荣;徐金枝;易军;
目的:探讨舍曲林联合氨磺必利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难治性强迫症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实验组22例。对照组单用舍曲林,实验组给予舍曲林合并氨磺必利治疗,均治疗8周。治疗前后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评定强迫症严重程度,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7%、90.1%,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和4周后,实验组Y-BOC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8周末实验组的Y-BOC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2组组内比较,除对照组在治疗2周末与治疗前比较Y-BOCS评分差异不明显,其余各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的不良反应中,唾液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舍曲林联合氨磺必利治疗难治性强迫症与舍曲林单药治疗比较,起效更早、疗效更好,安全性较好。
2016年02期 v.11 13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王纪彪;
目的:研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经手法复位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BPPV患者200例,并给予手法复位治疗,之后随访3月,统计治愈后30、60、90 d的复发情况,并分析复发危险因素。结果:183例患者完成随访。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的年龄、BPPV病程、发作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PPV病程(OR=2.171,95%CI为1.194~3.946,P=0.011)、复位次数≥10次(OR=3.040,95%CI为1.249~7.403,P=0.014)是影响手法复位后BPPV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随着治愈后时间的推移,BPPV复发的患者例数逐渐增多。
2016年02期 v.11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刘蓓蓓;丁志清;丁勤能;常辰;刘燕;
目的:观察偏瘫患者使用Thera-band弹力带进行两种上肢神经肌肉促通技术(PNF)短时训练时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28例,测试其训练前安静站立、健手带动患手(方法一)和仅健手(方法二)使用Thera-band弹力带进行PNF D2伸模式训练后足底压力及站位平衡的变化。结果:方法二的患足前半足、整足平均压力低于方法一(P<0.05),压力中心偏移的椭圆轨迹长度、椭圆轨迹包络面积高于方法一(P<0.05)。结论:方法一较方法二对提高患者患侧前足的受力、增加患侧的整体足底压力、调整身体平衡的改善效果更好。
2016年02期 v.11 14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蒲应香;邢成文;李玉鹏;李鹏业;陈廷云;马挺;
目的:探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90例,2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试验组加用氯吡格雷,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22%、97.78%,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NIHSS评分降低,Barthel指数升高,且试验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44%、5.56%,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2016年02期 v.11 16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9 ] |[阅读次数:1 ] - 彭敏;
目的:探讨LDL-C/HDL-C比值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梗死组)及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44例(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浆LDL、HDL水平并计算其比值,统计其一般资料和危险因素,并随访1~2年。结果:梗死组的LDL-C/HDL-C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仍高于对照组(P<0.05)。LDL-C/HDL-C>0.6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LDL-C/HDL-C<0.6的患者(χ2=12.42,P<0.05)。LDL-C/HDL-C比值与不良预后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68,P<0.05)。结论:LDL/HDL比值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预后不良事件呈正相关。
2016年02期 v.11 163-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蔡康;郑宽;李卫;
目的:探讨术中皮质脑电图(ECo G)对海绵状血管瘤(CCM)合并癫痫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CCM合并癫痫患者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单纯肿瘤切除术)和监测组31例(术中皮质脑电图监测并行肿瘤全切除及癫痫病灶电灼术),术后3、6、12、18月评估Engel评分,及远期随访累积癫痫缓解率,探讨远期随访无癫痫发作的相关因素。结果:监测组的Engel评分I级在各随访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χ2分别为11.23、12.42、13.79、11.85,均P<0.05),监测组随访12、18月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分别为7.98、6.53,均P<0.05)。随访4年时,对照组癫痫复发12例(42.86%),监测组癫痫复发3例(9.68%)。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监测组在术后4年各随访时间点的癫痫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P=0.029)。Cox模型分析显示,年龄、癫痫病史、病变复发、病变部位、术后脑组织水肿、术中皮质脑电图及术后肿瘤切除程度与无癫痫发作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术中皮质脑电图监测有助于改善预后,其远期随访结果良好。
2016年02期 v.11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毛高峰;李朝武;聂海岭;黎逢光;成勇;魏海燕;林培珺;
目的:观察黛力新联合心理治疗对轻中度初发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轻中度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2组均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研究组还给予心理干预疗法,治疗6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的HAMD和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的治疗组HAMD、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31,P=0.006)。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5.149,P=0.023)。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轻中度初发脑卒中后抑郁,临床疗效较单用药物更佳。
2016年02期 v.11 169-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万争艳;陈莹;李宁;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和利培酮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与利培酮组各45例,分别给予齐拉西酮或利培酮治疗,运用健康状况问卷(SF-36)、认知评定量表(PSD)、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2组。结果:齐拉西酮组治疗后的SF-36评分、认知功能评分、PANSS评分及TESS评分均优于利培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与利培酮都可以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认知功能,其中齐拉西酮的疗效更好,患者依从性更高,不良反应更少。
2016年02期 v.11 17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朝浩;尹晓新;刘煜敏;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电刺激联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20、40、80 Hz组各30例,分别在基础治疗上还予以20、40、80 Hz电刺激吞咽肌。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吞咽功能。结果:治疗后3组之间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0 Hz组的总有效率高于20 Hz组和40 Hz组(均P<0.05),40 Hz组的总有效率高于20 Hz组(P<0.05)。结论:80 Hz电刺激联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016年02期 v.11 172-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刘子芳;王建立;张方园;杨素丽;任秀云;
目的:观察影像MRI定位后头针联合醒脑静治疗脑卒中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卒中失语症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治疗组还应用醒脑静治疗,并根据病变部位不同给予个性化辩证头针治疗,治疗3月。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测验(BDAE)和N400评估疗效。结果:治疗3月后,对照组BDAE评分>180分9例,80~180分45例,<80分46例;治疗组BDAE评分>180分5例,80~180分30例,<80分65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潜伏期缩短,波幅降低(P<0.05)。结论:影像MRI定位后定位头针联合醒脑静治疗脑卒中失语症有显著疗效。
2016年02期 v.11 174-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黄润强;赵亚娟;崔明华;许继红;张春莲;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联合电刺激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盆底肌力<3级产妇14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观察组7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训练,观察组给予常规训练及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训练,共康复6周。康复结束后比较2组盆底肌肉肌电值、阴道静息压(VRP)、阴道收缩压(VSP)及尿失禁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肌电值,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值及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Ⅰ类肌纤维疲劳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RP及VSP高于对照组(P<0.05),尿失禁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产妇实施电刺激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盆底肌功能及尿失禁状况。
2016年02期 v.11 17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