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

  • 登陆病综合征诊断标准:Bárány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共识

    宋宁;李响;张梦露;隋汝波;杨旭;

    我们提出了登陆病综合征(mal de débarquement syndrome,MdDS)的诊断标准,并将其纳入国际前庭疾病分类。这些诊断标准包括:(1)非旋转性眩晕,其特征是持续性或1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存在振荡感("摇摆"、"摆动"或"晃动");(2)被动运动结束后48小时内发作;(3)症状在被动运动时(例如驾驶)可暂时减轻;(4)症状持续>48小时。病程不足1月且症状仍持续者,定义为"进展型";如果症状在1个月或1个月内得以缓解,观察期至少延长到缓解点,则为"短暂型";如果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不缓解,则为"持续型"。事实上,MdDS患者亦可伴发空间定向障碍、视觉运动不耐受、疲劳以及头痛或焦虑加剧的症状。本文也回顾总结了MdDS与前庭性偏头痛、运动病及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 perceptual dizziness,PPPD)的临床鉴别要点。此外,非运动触发、可通过运动缓解的振荡性眩晕在其他前庭疾病、内科疾病、精神紧张加剧或代谢紊乱之后出现,由于其具有MdDS和PPPD这2种疾病的特点,在非运动诱发的表现描述方面多样,因此,进一步研究其现象及生物学与MdDS、PPPD及其他前庭疾病的相关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021年12期 v.16 683-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

  • 单侧外周前庭病变患者摇头眼震的相关临床分析

    刘博;司丽红;李哲元;杨旭;夏章勇;

    目的:探讨单侧外周前庭病变(UPVD)患者摇头眼震(HSN)的临床特征及意义。方法:纳入UPVD患者88例,回顾性收集患者的HSN及温度试验结果等,对患者的临床特征、HSN分类及其相关参数、HSN与半规管轻瘫(CP)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88例UPVD患者中,男∶女=1∶1.32,平均年龄(53.06±14.83)岁,HSN+患者53例(60.23%)。根据HSN及自发眼震(SN)是否阳性分成3组:HSN+/SN+组16例,HSN+/SN-组37例,HSN-/SN-组35例。HSN+/SN+组处于急性期(发病2周内)患者的比例、平均CP值和重度损伤患者的比例均高于其他2组(均P<0.05)。HSN包括单相眼震39例、双相眼震13例、倒错性眼震1例;单相眼震朝向健侧30例(76.92%),急性期14例(46.67%);双相眼震先健侧后患侧9例(69.23%),急性期3例(33.33%);双相HSN第一相的持续时间明显短于第二相(P<0.05),但最大慢相角速度(SPV)明显强于第二相(P<0.05)。结论:UPVD患者中HSN+/SN+患者多见于急性期、重度损伤。UPVD患者以单相HSN多见,单相HSN多朝向健侧,多见于急性期;双相HSN多为先健侧后患侧,急性期患者少见。双相HSN第一相SPV强而持续时间短,第二相SPV弱而持续时间长。

    2021年12期 v.16 68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慢性单侧前庭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司丽红;李哲元;李响;李康之;凌霞;申博;杨旭;

    目的:探讨慢性单侧前庭病变(CUVP)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34例CUVP患者纳入研究。详细采集病史;完善前庭功能评价,包括行双温试验并计算半规管轻瘫(CP)值,行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行头晕残障量表(DHI)评分;进一步分析CUVP患者的CP值、病程及DHI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UVP患者占同期就诊的单侧前庭病变患者的33.7%,平均年龄(49.84±9.31)岁,平均病程(9.1±6.0)个月,其中左侧病变16例,右侧病变18例。患者中,32.4%合并高血压,14.8%合并高脂血症,11.8%合并糖尿病,8.9%合并免疫异常。47.1%为原发性CUVP,52.9%为继发性;其中32.4%为慢性缺血性单侧前庭病可能,13.5%为前庭神经元炎,6.3%为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双温试验平均CP值为(46.15±13.26)%,其中35.3%伴有v HIT异常。DHI总分平均值为(38.9±5.0)分。本组CUVP患者的CP值、病程及DHI值之间无相关性。结论:CUVP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病因诊断较困难,原发性CUVP最多见。CUVP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外周前庭器官的损伤程度及病程无明显相关,提示外周前庭受损并不是其症状慢性化的唯一相关因素,需进一步评价其中枢代偿状态。

    2021年12期 v.16 692-694+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HIF-1α和Notch1在原代培养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混合体系中的相互作用

    丁君;郑瑾;范威;

    目的:观察在原代混合培养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体系中,HIF-1α和Notch1基因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方法:构建体外原代培养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混合体系,应用电穿孔转染方法分别沉默HIF-1α和Notch1基因。RT-PCR检测HIF-1α和Notch1基因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IF-1α和Notch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沉默HIF-1α基因后,HIF-1α和Notch1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沉默Notch1基因后,HIF-1α和Notch1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结论:在原代培养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混合体系中,HIF-1α和Notch1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2021年12期 v.16 695-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颈内动脉狭窄致发作性意识障碍1例并文献复习

    黎敏;傅晓凤;张井艳;陈金波;王雪贞;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ICA)狭窄致发作性意识障碍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报道我院1例ICA狭窄致发作性意识障碍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患者以发作性意识障碍起病,症状反复,发作时双上肢震颤,双下肢无力伴站立及行走不能,血管造影显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端重度狭窄,狭窄率约70%。搜索既往报道的ICA狭窄致发作性意识障碍患者20例,常见临床表现有肢体无力、眩晕及视物模糊等,影像学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ICA狭窄或闭塞。结论:临床上,ICA狭窄致发作性意识障碍相对罕见,对反复发作意识障碍的患者,行头颅MRA或脑血管造影筛查颈内动脉系统病因,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021年12期 v.16 698-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86例癫痫性脑病患儿的遗传特征研究

    王海侠;刘晓鸣;岳璇;陈娇;

    目的:探讨癫痫性脑病(EE)患儿的遗传特征,明确分子水平病因。方法:以86例不明原因EE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及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分析。结果:86例EE患儿中,具有明确致病意义的遗传变异51例(59.30%),包括基因突变46例(53.49%),CNV 5例(5.81%);其中新生突变44例,占总致病变异的86.27%。86例EE患儿中,新生儿期发病11例,婴儿期发病52例,幼儿期发病18例,学龄前期发病5例。结论:儿童EE基因突变率高,以新生突变为主,发病年龄以婴幼儿期为主。

    2021年12期 v.16 702-705+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重度抑郁症患者免疫细胞组成及特征分析

    方政华;周志强;周剑;梁小丽;李冬凤;刘学军;杨萍;

    目的:研究重度抑郁症(MDD)患者体内免疫细胞的变化,以及炎症和吸烟对MDD患者免疫细胞占比的影响。方法:选择GEO数据库(GSE19738)中33例MDD患者和34例健康对照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CIBERSORT计算并比较MDD患者和健康对照的免疫细胞成分;并分析炎症和吸烟对MDD患者免疫细胞占比的影响。结果:通过CIBERSORT法分析得到免疫细胞共包括22种免疫亚型,MDD患者体内单核细胞的含量相比健康对照人群出现显著下降(P<0.05)。脂多糖(LPS)刺激后MDD患者的CD8+T细胞占比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P<0.05),浆细胞占比明显低于健康对照人群(P<0.05)。吸烟MDD患者的CD8+T细胞占比明显高于戒烟患者的CD8+T细胞占比(P<0.05),吸烟患者与戒烟患者相比,CCL5、ORM1、GPR84、GDNF基因的表达明显升高。结论:CD8+T细胞可能在MDD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2021年12期 v.16 706-7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认知抑郁情绪障碍与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的相关性分析

    刘春燕;刘俊华;

    目的:分析认知抑郁情绪障碍与脑小血管病(CSVD)总体负担的相关性。方法:172例轻型卒中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核磁共振影像检查结果采用CSVD总负担评分方法评分并分组;分析各组影像学特征;3个月后随访,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D17)评分分别评定患者的认知水平和抑郁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CSVD总负担评分,纳入轻度组37例,中度组101例,重度组34例。与轻度组比较,中、重度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比例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高(均P<0.05);与轻度组相比,中、重度组的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和延迟记忆得分较低(均P<0.05),重度组记忆和语言得分较低(均P<0.05);与轻度组相比,中、重度组的HAMD评分较高(均P<0.05)。CSVD总负担评分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512,P<0.05),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314,P<0.05);HAMD评分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418,P<0.05)。结论:CSVD患者的CSVD总负担评分越高,认知抑郁情绪障碍越重。

    2021年12期 v.16 710-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补阳还五汤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气虚血瘀证的疗效

    聂颖;范瑜洁;王枭冶;范婷婷;万彩云;李亮;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BYHWD)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SCI)气虚血瘀证的疗效,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将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气虚血瘀组、BYHWD组、BMSCs组、BYHWD+BMSCs组,每组24只。制作SCI气虚血瘀证复合动物模型,并分别予以BYHWD、BMSCs或BYHWD+BMSCs治疗28 d。治疗前、治疗后1 d、14 d、28 d通过自发性直立探究行为观察前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后28 d,ELISA法检测脊髓损伤局部cAMP浓度,HE染色观察损伤局部轴突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损伤局部RhoA、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结果:治疗后,BYHWD组、BMSCs组和BYHWD+BMSCs组大鼠的前肢使用率均高于气虚血瘀组,脊髓cAMP含量均高于气虚血瘀组(均P<0.01),且BYHWD+BMSCs组高于BYHWD组和BMSCs组(均P<0.05或P<0.01)。HE染色显示气虚血瘀组、BMSCs组脊髓右后外侧索轴突水肿或缺失,髓鞘排列散乱;BYHWD组、BYHWD+BMSCs组脊髓损伤程度减轻。与气虚血瘀组相比,BYHWD组、BYHWD+BMSCs组NGF、BDNF阳性表达升高,BMSCs组BDNF阳性表达升高,RhoA表达下降(P<0.05或P<0.01);且BYHWD+BMSCs组BDNF表达水平高于BYHWD组和BMSCs组(P<0.05),RhoA表达水平低于BYHWD组和BMSCs组(P<0.05)。结论:BYHWD联合BMSCs移植对保护SCI气虚血瘀证脊髓局部轴突、改善前肢运动功能可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局部微环境cAMP浓度,抑制RhoA表达,上调NGF、BDNF有关。

    2021年12期 v.16 714-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8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2020诊断标准(黄金海岸标准)

    王虹杨;卢祖能;

    2020年8月发布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新的诊断标准,主要是对既往诊断标准进行简化,以期提高ALS诊断标准的实用性及敏感性。本文旨在简要概述既往诊断标准及其不足,以及新标准提出的背景,并详尽介绍ALS新的诊断标准及其优势。

    2021年12期 v.16 719-721+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1K]
    [下载次数:1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炎症与脑小血管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段雅鑫;裴晗蕾;赵岩;成斯琪;吕佩源;

    脑小血管病指各种病因导致脑小血管病变所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其具有高隐袭性、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三大特点,且易复发。炎症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产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反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参与了脑小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但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炎症与脑小血管病的关系的研究及可能的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

    2021年12期 v.16 722-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下载次数:1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星形胶质细胞连接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涂娜;黄小敏;刘凤玲;苏一洵;易陈菊;

    胶质细胞活化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一个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为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变化。这种活化与在胶质细胞广泛表达的跨膜蛋白--连接蛋白(Cx)的表达和功能变化有关。在AD患者的脑组织中,接触淀粉样斑块的星形胶质细胞Cx表达明显增加;在AD小鼠模型APPswe/PS1dE9中也有同样发现。Cx可以形成半通道(HC)和全通道缝隙连接(GJ),分别介导细胞内外和细胞之间的小分子物质交流。在APPswe/PS1dE9小鼠模型中,星形胶质细胞中Cx作为GJ的功能并未改变,但其作为HC可被激活开放,并介导胶质递质(如ATP和谷氨酸)释放和星形胶质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从而导致神经元损伤。靶向星形胶质细胞Cx HC,包括特异性敲除APPswe/PS1dE9小鼠脑中星形胶质细胞的Cx43或使用不同种类的抑制性药物阻断HC的开放,可减少胶质递质的释放、减轻神经元损伤。本文主要概述近年来星形胶质细胞Cx在AD发病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并探讨阻断星形胶质细胞HC开放是否可作为治疗AD的新策略。

    2021年12期 v.16 726-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下载次数: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针灸防治慢性疲劳综合征实验研究进展

    冯楚文;屈媛媛;孙忠人;杨燕;王玉琳;李超然;王德龙;王庆勇;张琳;杨添淞;

    慢性疲劳综合征以不能缓解的严重疲劳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达0.8%~3.5%。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应用药物对症和行为认知疗法、渐进式分级运动疗法等非药物疗法治疗。虽然这些治疗手段可缓解部分症状,但并不能完全治愈本病。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确切,可从多靶点、多层次、多维度发挥作用。目前针对针灸防治慢性疲劳综合征开展实验研究逐年增多。笔者归纳、梳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动物模型制备及评价常用方法、针灸防治CFS的作用机制和实验概况进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探索本病发病机制、寻找特异性治疗靶点、发现有效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2021年12期 v.16 730-735+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9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早期预测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李瑞;孙斌;刘丰进;邱建清;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DEACMP)不能被及时且有效的纠正将明显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早期预测DEACMP的发生,并且有效及时的处理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预测DEACMP发生的主要方法包括:询问患者的基础疾病及患者在一氧化碳中毒环境中的暴露时间与发病期间的昏迷时间,研究其高压氧治疗的有效程度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脑电生理检查、脑影像学检查等。由于DEACMP在一定程度上可逆,在早期进行高压氧等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其他治疗措施,多数患者可康复。本文拟就DEACMP早期预测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2021年12期 v.16 736-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抑郁障碍与氧化应激及其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朴兴强;胡建;

    抑郁障碍作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加,但其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研究认为氧化应激可能是导致抑郁障碍的重要发病因素。现对抑郁障碍与氧化应激及其生物标志物的国内外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性介绍。

    2021年12期 v.16 740-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下载次数:10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幽门螺旋杆菌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赵一锦;宋传芳;王艳梅;贾红玲;

    幽门螺旋杆菌(HP)为全球性高感染率致病菌,不仅与胃肠疾病密切相关,而且参与了许多胃肠外疾病的发展。近年来Hp与神经系统疾病逐渐引起重视,本文就Hp感染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1年12期 v.16 743-74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7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进展性脑梗死的早期预测价值

    彭伟;汪慧;乔向亮;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符合入组条件的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评分变化情况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查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200例患者中有35例(17.5%)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单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2)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淋巴细胞计数(P=0.010)和淋巴细胞百分比(P=0.011)是进展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2)是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中心粒细胞百分比对预测进展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为0.668(P=0.002),最佳界值为70.5%,敏感性为74.3%,特异性为53.3%。结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是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对脑梗死进展加重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21年12期 v.16 745-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明宣;杨樟;楚兰;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我科收治的脑梗死合并OSAHS患者48例纳入脑梗死组,同期收治的OSAHS未合并脑梗死者95例纳入非脑梗死组。完善头部核磁检查和多导睡眠脑电监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血脂相关指标、尿酸、肌酐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OSAHS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肥胖、高血压病史、尿酸、肌酐、低密度脂蛋白(LDL-C)达标情况、白质高信号(WMH)负荷及OSAHS严重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LDL-C不达标和WMH负荷及是OSAHS患者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除了OSAHS严重程度之外,高血压、LDL-C不达标和WMH负荷可能是OSAHS患者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1年12期 v.16 748-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缺血性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及生物标志物研究

    胡媛媛;耿德勤;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评估生物标志物α-胰蛋白酶抑制剂重链(ITIH 4)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首发的缺血性卒中患者312例纳入研究,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非糖尿病组225例和糖尿病组87例。收集2组基本资料;于入院和出院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TIH 4和NSE的表达水平。随访6个月,分别于出院时、随访3个月和6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并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3分)和预后不良组(4~6分)。结果: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50岁以上患者和高血压患者占比较高,且以收缩压高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入院平均血糖为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出院时,2组的平均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RS评分,2组出院时的预后不良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和6个月时,非糖尿病组预后不良患者的比例均低于糖尿病组(P<0.05)。无论是否患有糖尿病,出院时,预后良好组ITIH 4的血清表达水平较入院时显著增加(P<0.05),NSE的血清表达水平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预后不良组ITIH 4的血清表达水平与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E的血清表达水平较入院时显著增加(P<0.05)。结论:高龄、糖尿病和高收缩压是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ITIH4和NSE对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与糖尿病无关。

    2021年12期 v.16 751-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IgG4相关疾病合并急性脑梗死1例报道并文献分析

    朱蕗颖;程敏;杨华夏;朱天刚;王洁;郭淮莲;

    目的:探讨IgG4相关疾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我院收治的IgG4相关疾病合并急性脑梗死1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岁的中年男性首因支气管哮喘、肾功能不全、唾液腺和泪腺肿大、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等诊断为Ig G4相关疾病,10个月后患者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面瘫,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搜索既往报道的IgG4相关疾病累及颅内动脉的表现,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脑梗死、颅内动脉扩张性病变等表现。结论:IgG4相关疾病可累及颅内动脉,取得受累动脉的病理可支持诊断。但颅内动脉活检标本往往难以获得,需结合全身表现及早诊断及治疗。

    2021年12期 v.16 754-75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神经内镜辅助3D-slicer导航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及预后分析

    胡志卿;范学政;李明;易剑波;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辅助3D-slicer导航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及预后分析。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导航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导航组则采用神经内镜辅助3D-slicer导航术式治疗。比较2组各项手术指标水平,手术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及术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所有患者按照GOS评分分成预后良好组(GOS评分=5分)和预后不良组(GOS评分<5分),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导航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2组的NIHSS评分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导航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的ADL评分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导航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导航组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经单因素分析可得:年龄、入院时GCS评分、继发脑室出血、肺部感染均与高血压脑出血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年龄≥60岁、继发脑室出血、肺部感染均是高血压脑出血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神经内镜辅助3D-slicer导航术式、入院时GCS评分均是保护性因素(均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3D-slicer导航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效果明显,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年龄、继发脑室出血、肺部感染、入院时GCS评分以及治疗术式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2021年12期 v.16 756-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大脑脚皮质脊髓束投射区弥散张量成像参数值与神经系统功能评分的相关性

    孟静;李洪强;姚艳;余州;张润秋;雷宇;张雪松;游玉峰;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脑脚皮质脊髓束(CST)投射区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值与神经系统功能评分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52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3.0T MRI常规检查以及DTI检查,测量患者患侧及健侧大脑脚CST投射区DTI参数,并分析大脑脚DTI参数与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患者大脑脚CST投射区DTI参数中,患侧FA值明显低于健侧FA值(P<0.05),患侧和健侧ADC值和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DTT图像中CST有无破坏,将患者分为CST破坏组11例,CST未破坏组41例。CST破坏组患侧FA值明显低于CST未破坏组患侧FA值(P<0.05);其余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T破坏组NIHSS评分为(29.4±5.3)分,高于CST未破坏组的(23.2±4.6)分(t=3.845,P<0.05);CST破坏组FA值与NIHSS评分呈明显负相关(P<0.05);CST破坏组其余DTI参数指标及CST未破坏组DTI参数与NIHSS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DTI成像扫描参数可能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患者CST的神经功能变化情况。

    2021年12期 v.16 759-760+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银杏叶提取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刘涛;冯艳蓉;郝姜蕾;陈硕;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随机分为2组,各61例。在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银杏叶提取物。均治疗10 d。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根据NIHSS评分变化程度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于治疗前、后,检测如下指标:血清炎症因子,包括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凝血功能,包括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BI评分明显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77%(P<0.05)。治疗后,2组的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并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的FIB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T、APTT值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能够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021年12期 v.16 761-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麦角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刘彦超;盛刚;杨骏;

    目的:研究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麦角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静脉滴注尼麦角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服用养血清脑颗粒,均治疗2周。于治疗前、后检测2组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2组的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2组的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治疗后,2组的血清TNF-α和IL-8水平及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麦角林对急性脑梗死有一定的疗效,能降低炎性反应,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血液流变学。

    2021年12期 v.16 764-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经颅直流电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郭伏玲;夏文广;张阳普;郑婵娟;华强;徐婷;陈玉娇;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9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2组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及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给予健侧阳极电流刺激,而对照组给予健侧假性电流刺激,均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后,进行吞咽功能障碍等级评定,进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评价患者摄食能力,检测血清白蛋白(ALB)和血清前白蛋白(PA)评价营养状态,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评估患者情绪状态,记录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吞咽功能障碍等级评定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营养状态、情绪状态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2组的吞咽功能障碍等级评定和FOIS吞咽功能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血清ALB和P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率16.67%,低于对照组的35.42%(P<0.05)。结论:tDCS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优于单一疗法。

    2021年12期 v.16 76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上肢康复系统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

    龚瑜;张英;王冉;廖维靖;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将脑卒中患者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常规运动疗法及作业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系统治疗,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量表(FMA-U)及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对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及UEF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上肢康复训练系统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2021年12期 v.16 769-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改善及对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

    姚军孝;支晓东;王君义;王雅欣;毛忠南;

    目的:探究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及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所有患者给予二级预防,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口服盐酸多奈哌齐,10 mg,1次/晚,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计算机认知功能系统训练,30 min/次,5次/周,3周/疗程,共2个疗程。于入组第1天,第3周及第6周时比较2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FIM功能独立性量表评分以及静脉血乙酰胆碱(ACh)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水平。结果:2组MMSE评分、MoCA评分、FIM评分及静脉血ACh和AChE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组第3周和第6周时治疗组MMSE评分、MoCA评分、FIM评分和静脉血AC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ChE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的MMSE评分、MoCA评分、FIM评分及静脉血ACh和AChE水平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分组与时间有交互效应(均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在二级预防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计算机认知功能系统训练可提高总体认知水平,其机制可能与调节ACh和AChE含量有关。

    2021年12期 v.16 772-773+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儿童癫痫性脑病33例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分析

    康庆云;廖红梅;杨赛;廖彩时;方红军;杨理明;

    目的:探讨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儿童癫痫性脑病的基因突变特点和临床特征,为精准治疗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方法,对2016年7月至2020年1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儿童癫痫脑病患儿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并应用Sanger测序对变异及来源进行验证。收集分析经基因检测确诊为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儿童癫痫性脑病患儿33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33例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癫痫脑病患儿中,遗传性基因突变4例,新生基因突变29例。其中,SCN1A基因突变14例,KCNQ2基因突变5例,SCN2A基因突变5例,KCNT1基因突变4例,GABRB3基因突变2例,KCNB1基因突变、SCN8A基因突变、CACNA1A基因突变各1例。临床诊断为Dravet综合征14例,婴儿癫痫伴游走性局灶性发作4例,大田原综合征4例,婴儿痉挛症2例,非特异性癫痫性脑病9例。33例均给予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其中6例联合生酮饮食)。随访3~43个月,癫痫发作未控制17例,癫痫发作部分控制10例,癫痫发作控制6例;患儿均有智力及运动发育落后。结论: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是儿童癫痫性脑病常见的遗传性病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可引起不同表型癫痫脑病,基因检测可协助病因诊断,并为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2021年12期 v.16 774-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天麻素联合卡马西平对癫痫患者氧化应激、炎性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薛莉;王鑫;李转会;燕飞;刘维;马新;张妮;

    目的:探讨天麻素联合卡马西平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炎性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天麻素胶囊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并随访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时,检测2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BDNF水平;随访6个月时,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65.00%(P<0.05)。治疗后,2组血清SOD、CAT、MPO和GSH-Px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但观察组幅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血清MDA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观察组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CRP、TNF-α、IL-6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BDNF均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天麻素能够明显提高卡马西平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状态,安全性高。

    2021年12期 v.16 777-778+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综合心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康复的影响

    胡传存;赵婷婷;张爱国;张许来;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干预措施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41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依据住院号为单号还是双号分为对照组20例和综合心理干预组21例。对照组给予精神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心理干预措施,综合心理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心理干预措施,主要有心理干预和康复锻炼等。利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对2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5周后的状况进行评定并且比较。结果:干预5周后,综合心理干预组HAMD-17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痊愈及显著进步人数比例大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心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有助于其早日康复。

    2021年12期 v.16 779-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正念减压联合文拉法辛治疗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疗效观察

    乐建容;廖宗峰;李瑾;

    目的:探讨正念减压(MBSR)联合文拉法辛治疗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焦虑抑郁状态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均给与文拉法辛治疗,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观察组接受MBSR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评价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和正念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的HAMA、HAMD和FFM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FFMQ评分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MBSR联合文拉法辛治疗能更有效地缓解焦虑抑郁症状并提升患者的正念水平。

    2021年12期 v.16 782-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消息

  •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诚聘审稿专家

    <正>《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神经科学专业学术性期刊(月刊),ISSN1001-117X,CN 42-1759/R。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由中科院杨雄里、王永炎、段树民院士等担任名誉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同济医院党委书记王伟教授担任主编,同济医院神经内科田代实教授担任编辑部主任,多位神经科学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担任本刊编委和审稿专家。本刊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超星集团等数据库收录;

    2021年12期 v.16 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GLIA》优秀论文推荐(摘要编译)

  • 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网络的相互作用受损

    阿尔茨海默病(AD)与影响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β-淀粉样蛋白(Aβ)老年斑有关。大脑活动源于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网络中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相互协调,而Aβ对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网络功能的影响仍然未知。我们同时监测星形胶质细胞钙活动和电神经元活动,将Aβ对AD小鼠感觉诱发皮质活动的影响进行量化。结果显示,在静息状态下,皮质星形胶质细胞表现出与Aβ密度相关的自发性过度活跃。AD小鼠中感觉诱发的星形胶质细胞反应减弱,反应强度取决于Aβ的密度和距离,并且显示钙活动动力学改变。即星形胶质细胞表现出自发性过度活跃,但对感觉刺激呈低反应。此外,AD小鼠表现出感觉诱发的皮质电活动高反应性与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网络相互作用的改变相关。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AD小鼠星形胶质细胞网络的功能障碍可能引起皮质电活动失调并导致认知能力下降。

    2021年12期 v.16 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