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 基于DCE-MRI评估脑小血管病患者硬脑膜淋巴管功能的临床研究

    王旭彪;贺玉琴;冉禄森;田龙海;汪明欢;

    目的:基于多期相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究不同临床特征和脑小血管病影像标志物的硬脑膜淋巴管功能差异。方法:招募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社区志愿者120例,评估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后连续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65例,根据影像学总负荷分为高负荷组和低负荷组。通过多期相(增强前期、增强期和增强末期)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评估硬脑膜淋巴管流入功能和代谢功能,并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不同影像学标志物和临床特征与硬脑膜淋巴管功能的相关性。结果:高负荷组与低负荷组相比,硬脑膜淋巴管曲线下面积增大(2 830.54 v.s 2 450.87,P=0.032),达峰斜率增高(4.03 v.s 3.40,P=0.049),矫正混杂因素后仍有统计学差异(P=0.028,P=0.031)。存在深部白质高信号的患者硬脑膜淋巴管的流入(P=0.015)和代谢功能(P=0.020)受损而脑室旁白质高信号患者的流入(P=0.249)和代谢功能无明显变化(P=0.726)。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不同的患者硬脑膜淋巴管功能无差异(P>0.05)。结论:脑小血管病影像标志物不同的患者硬脑膜淋巴管功能变化不同,且影像总负荷高的患者硬脑膜淋巴管的流入功能增强,提示硬脑膜淋巴管与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相关。

    2024年03期 v.19 125-12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老年Ⅳ~Ⅴ级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血压管理策略对预后的影响

    付煜;李舜;蒋汉刚;葛俊林;罗松;苑文成;

    目的:探究介入栓塞术中不同血压管理策略对老年Ⅳ~Ⅴ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Ⅳ~Ⅴ级颅内动脉瘤患者110例,并纳入训练集。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比较训练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曲线的绘制,比较不同血压管理策略患者的2年预后不良发生率;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列线图模型;通过验证集患者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校准曲线对模型效能进行评价。依据模型预测个体风险评分,构建危险分层系统。结果:观察组患者的2年预后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手术时机为中期和晚期、平均动脉压≥65 mmHg、血压波动幅度≥16 mmHg、瘤体长径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2.0是老年Ⅳ~Ⅴ级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中血压管理策略为控制性降压是老年Ⅳ~Ⅴ级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有较好的区分度及准确度。危险分层系统将所有患者分为4个危险分组:极低风险组(总分<30分)、低风险组(30分≤总分<78分)、中风险组(78分≤总分<106分)和高风险组(总分≥106分)。该危险分层系统能区分不同术中血压管理策略患者的预后不良发生情况(P<0.05)。结论:在手术过程中应实施瑞芬太尼联合尼莫地平控制性降压的血压管理策略,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

    2024年03期 v.19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社区步行能力的影响

    许菁;张伟;李奎;吕佳豪;郑婵娟;夏文广;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联合任务导向性下肢运动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社区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实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实验组给予rTMS联合任务导向性下肢运动功能训练,每天治疗1次,每周5 d,连续治疗4周。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功能评估,包括下肢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FMA-LE)、10米最大步行速度(10 meter walk test,10MWT)、6 min步行试验(6 minute walk distance,6MWD)、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TUG)、仪器平衡功能测试评估患者姿态稳定极限。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LE、10MWT、6 min步行距离、TUG、极限位移时的移动速度、最大位移、终点位移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极限位移时的反应时间及方向控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观察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r TMS联合任务导向性下肢运动功能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社区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其疗效优于单一r TMS治疗。

    2024年03期 v.19 136-140+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依恋回避对特质抑郁的影响:情感性触摸的调节效应

    刘紫萱;李毅;

    目的:修订情感性触摸量表,检验其在中国居民中的信度和效度,考察以依恋回避和触摸体验对特质抑郁的影响,并探讨其内在机制。方法:研究1使用触摸体验和态度问卷(Touch Experiences and Attitudes Questionnaire,TEAQ)、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AAS)和人际触摸诊断量表对1 061例被试施测,修订情感性触摸量表。研究2在研究1的基础上,使用情感性触摸量表、AAS和特质抑郁量表(Trait Depression Scale,T-DEP)对1 077例被试施测。结果:情感性触摸量表包含表达亲密的触摸、表达友好的触摸、表达安慰的触摸、童年时期的触摸4个维度,共27道题。总量表以及各个维度的α系数在0.831~0.941之间,重测信度0.782~0.902;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4因子模型和数据的拟合度较为理想,量表总分与各效标得分均显著相关(P<0.001)。情感性触摸在依恋回避和特质抑郁关系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β=0.01,r=5.90,P<0.001)。结论:情感性触摸量表符合测量学指标,可用于测量中国居民的触摸体验和态度。情感性触摸在依恋回避和特质抑郁关系之间起调节作用。

    2024年03期 v.19 141-14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围绝经期和非围绝经期抑郁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脂代谢的比较

    陈华敏;瞿娜;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抑郁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以及与脂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女性抑郁障碍患者66例,其中非围绝经期组45例,围绝经期组21例。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患者抑郁、焦虑情绪,运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认知功能,收集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的水平,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分析2组间认知功能与脂代谢之间的关系,分析影响患者认知功能的因素。结果:女性抑郁患者中有40.91%(27/66)认知功能损害,围绝经期组有80.00%(20/25)认知功能损伤,非围绝经期组有17.07%(7/41)认知功能损伤,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围绝经期组的MoCA评分显著低于非围绝经期组(P=0.000)。与非围绝经期组相比,围绝经期组年龄偏高(P=0.001)、受教育程度偏低(P=0.001)。在视空间(P<0.001)、注意(P<0.001)、语言(P<0.001)、抽象(P<0.001)、延迟回忆(P<0.001)等不同认知域的分数围绝经期组明显低于非围绝经期组,2组的E2水平、体重指数、发病次数、抑郁、焦虑情绪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绝经期组的TG、TC、LDL-C均显著高于非围绝经期组(P<0.01),2组之间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C(r=-0.39,P<0.01)和LDL(r=-0.41,P<0.01)与MoCA的得分显著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L与认知功能之间呈负相关(P<0.05,β=-0.757)。结论:围绝经期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较非围绝经期抑郁障碍患者明显下降,TC和LDL可能是围绝经期女性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

    2024年03期 v.19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Nogo-A蛋白及调控轴突再生作用研究进展

    孟瑶;王颖;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产生的抑制性微环境是神经再生困难的重要原因,其中Nogo-A蛋白是抑制轴突再生的关键因子,其结构域以片段形式通过不同途径释放到细胞外,与受体NgR1、PirB、S1PR2或HSPG相结合,激活多种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凋亡、运动以及细胞骨架蛋白聚合,引起细胞骨架解聚、生长锥塌陷,抑制神经元轴突生长。本文对Nogo-A蛋白的结构、受体和抑制轴突再生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4年03期 v.19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免疫炎性反应探讨肠道菌群在缺血性脑卒中脑损伤中的作用

    张亦舒;李晓宁;顾雪彤;

    新近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打破了肠道生态环境稳态,造成了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及相关衍生产物失调。这种变化导致了卒中后局部的免疫炎性反应加剧和梗死体积的增大,是影响卒中预后的潜在危险因素。本文就缺血性脑卒中病程中的炎性反应过程、肠道菌群和相关衍生产物的变化以及脑损伤过程中由肠道菌群所介导的免疫炎性反应进行综述。

    2024年03期 v.19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青年非创伤性脑出血研究进展

    李贤贤;贾宇超;叶嘉禾;黄珊珊;朱遂强;

    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形成,脑出血的患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在18~50岁的青年人群中,脑出血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疾病,对其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危害,但尚未对该群体进行广泛研究。本文对青年脑出血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危险因素、治疗和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4年03期 v.19 161-164+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过度激活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关键作用

    管少迪;徐卉;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术后患者的康复,延长住院时间,还可能增加术后死亡的风险。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在学习、记忆和突触可塑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并在POCD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手术应激,炎症和疼痛在内的围手术期因素均会导致NMDA受体过度激活。本综述首次整合了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讨论因围手术期损伤,疼痛和炎症多因素诱导的NMDA受体过度激活促进POCD发生及进展的作用机制,旨在挖掘POCD的有效治疗靶点,为改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精准临床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19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眩晕相关评价量表研究进展及应用

    王玉琳;张钰;刘佳;林春盛;彭婉莹;刘同岩;沈江;杨添淞;

    眩晕是前庭功能障碍的主要症状,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临床上可使用问卷或量表量化患者的严重程度,应用合适的量表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完善。本文介绍了目前常用的眩晕相关量表,并将其分成三类:症状评估量表、日常生活质量问卷和特异性筛查问卷,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眩晕量表在临床使用的标准化和科学化。

    2024年03期 v.19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血运重建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陈圆;陈光辉;李小丽;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fusion syndrome,CHS)是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或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发生的一种罕见但病死率极高的并发症。本综述旨在书写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定义、危险因素、发生机制、监测手段、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进展,为今后预防及治疗CHS提供临床思路。

    2024年03期 v.19 175-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影响因素及ESM-1、Lp-PLA2、miR-21鉴别价值分析

    陈杰;任国勇;王炜;米英姿;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影响因素及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Lp-PLA_2)、微小核糖核酸-21(miR-21)对斑块性质、分级及预后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AIS患者120例,收集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分级,测定AIS患者血清ESM-1、Lp-PLA_2、miR-21水平,评定短期预后。比较不同斑块性质AIS患者临床资料及血清ESM-1、Lp-PLA_2、miR-21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AIS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ESM-1、Lp-PLA_2、miR-21对AIS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鉴别价值,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ESM-1、Lp-PLA_2、miR-21与AIS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的关系,比较联合血清ESM-1、Lp-PLA_2、miR-21鉴别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患者短期预后情况。结果:120例AIS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可知,25例斑块未形成,95例斑块形成(其中稳定斑块38例,易损斑块57例);斑块分级:1级38例,2级32例,3级25例。易损斑块患者TG、LDL-C、ESM-1、Lp-PLA_2、miR-21均高于稳定斑块(P<0.05);TG、LDL-C、ESM-1、Lp-PLA_2、miR-21均为AIS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影响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联合血清ESM-1、Lp-PLA_2、miR-21鉴别诊断AIS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AUC最大,为0.899,具有较好诊断效能;血清ESM-1、Lp-PLA_2、miR-21与AIS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级别呈正相关关系(P<0.05);联合血清ESM-1、Lp-PLA_2、miR-21鉴别易损斑块患者短期预后良好率低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TG、LDL-C、ESM-1、Lp-PLA_2、miR-21为AI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影响因素,尤其是ESM-1、Lp-PLA_2、miR-21可用于鉴别诊断斑块性质、分级,且在不同斑块性质患者短期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意义。

    2024年03期 v.19 179-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alusin-β、RORγt水平与病情、短期预后的关系

    邓敏;谭晶晶;孙海东;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salusin-β、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水平与病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AIS患者112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将AIS患者分为轻度组(NIHSS<5分,n=40)、中度组(NIHSS为5~20分,n=54)、重度组(NIHSS>20分,n=18)。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alusin-β、RORγt水平。出院后连续随访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将AIS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分,n=83)、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分,n=29)。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血清salusin-β、RORγt与NIHSS评分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血清salusin-β、RORγt对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随着病情加重,AIS患者血清salusin-β、RORγt水平逐渐升高(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P<0.05)。AIS患者的血清salusin-β、RORγt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603,P<0.001;r=0.541,P<0.001)。预后良好组的血清salusin-β、RORγt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血清salusin-β、RORγt预测AIS患者预后的AUC(95%CI)分别为0.772(0.711~0.823)、0.848(0.807~0.889),截点值分别为5.74 nmol/L、98.29 pg/mL,特异度分别为53.01%、65.06%,灵敏度分别为93.10%、93.10%,二者联合检测的AUC(95%CI)为0.912(0.871~0.953),特异度为85.54%,灵敏度为86.21%。预后良好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NIHSS评分、WBC、CRP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2.280,95%CI 1.562~3.328)、入院NIHSS评分>20分(OR=2.088,95%CI 1.464~2.977)、salusin-β≥5.74 nmol/L(OR=2.654,95%CI 1.745~4.037)、RORγt≥98.29 pg/mL(OR=3.031,95%CI 1.943~4.730)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salusin-β、RORγt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而上升,且与患者预后密切有关。

    2024年03期 v.19 183-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GLIA》优秀论文推荐(摘要编译)

  • 短暂性脱髓鞘导致长期认知障碍、髓鞘改变和神经网络同步缺陷

    Océane Mercier;Pascale P Quilichini;Karine Magalon;Florian Gil;Antoine Ghestem;Fabrice Richard;Thomas Boudier;Myriam Cayre;Pascale Durbec;杜一星;

    在成年大脑中,活动依赖性髓鞘可塑性是正确学习和记忆巩固所必需的。因此,髓鞘的丢失、改变,甚至细微的结构变更都会损害神经网络活动,导致功能障碍。在多发性硬化症中,虽然自发的髓鞘修复过程是可能的,但患者之间存在异质性。髓鞘修复有时会导致功能恢复,这通常在运动水平比在认知水平更明显。在铜宗处理的小鼠模型中,大量脑脱髓鞘随后发生自发且强烈的髓鞘再生。然而,重组髓鞘虽然具有功能,但可能不会表现出与发育髓鞘相同的形态特征,这可能会对神经网络的活动产生影响。基于此,本研究使用铜腙处理的小鼠模型来分析短暂性脱髓鞘对脑结构、功能和认知的长期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脱鞘事件后存在髓鞘再生,但仍会导致长期认知障碍,例如空间工作记忆、社交记忆、认知灵活性和多动症的缺陷。这些缺陷与内侧前额叶皮质(m PFC)和海马体(HPC)髓鞘含量的减少以及结构髓鞘修饰有关,表明这些结构中的髓鞘再生过程可能不完善。在体电生理记录表明,脱髓鞘事件改变了HPC-mPFC活动的同步性,这对于记忆过程至关重要。总而言之,本研究数据表明,短暂脱髓鞘后的髓鞘修复过程不允许完全恢复皮质结构中的初始髓鞘特性。这些细微的变更改变了神经网络特征并导致小鼠长期认知缺陷。

    2024年03期 v.19 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