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 经皮小脑延髓池穿刺重复抽取大鼠脑脊液的方法研究

    姚路路;李傅尧;倪敬年;魏明清;李婷;时晶;田金洲;

    目的:提出一种操作简便、重复性高的方法,可用于重复采集大鼠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样本。方法: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麻醉后,调整其头部相对于身体呈45°~90°,以枕骨隆突和第一颈椎之间的中心位置为进针点,针尖向头侧,平行于大鼠头部弯曲方向缓慢刺入,进针深度约为5 mm。缓慢抽吸CSF并记录采样量。通过观察大鼠体重变化和Bederson评分,伊文思蓝和HE染色,检测CS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实验组大鼠首次采样成功14只(70.0%),采样量为(93.30±13.33)μL。连续二次采样成功10只(50.0%),第二次采样量为(93.00±19.86)μL。连续三次采样成功8只(40.0%),第三次采样量为(89.75±7.72)μL。连续三次采样成功组的大鼠体重增加(47.6±1.51)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Bederson评分均为0分,提示未造成明显神经功能缺损。未观察到明显的伊文思蓝染色和脑组织形态学改变。三次采集的CSF样本中IL-6含量分别为(28.98±4.70)pg/mL、(29.37±6.06)pg/mL和(30.06±5.47)pg/mL,三次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次采样失败后再次采样成功的CSF样本IL-6含量升高(P<0.05)。结论:经皮小脑延髓池穿刺抽取CSF的方法所需器材简单,操作时间短,可单人操作,且对动物创伤小。

    2025年03期 v.20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陈如东;厉华;杨洪宽;曾令成;胡威;吴亚松;于加省;

    目的:探求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IAs)行支架辅助栓塞(Stent-assisted coiling,SAC)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SAC治疗并完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随访的446例患者,共486个动脉瘤。根据影像随访结果,486个动脉瘤被分为复发组(n=38)和稳定组(n=448)。将人口学、临床、手术特征和形态学数据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然后使用逐步向前方法将单因素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得到独立危险因素。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独立危险因素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结果:瘤颈(P<0.001,OR=1.287)、尺寸比(P<0.001,OR=1.877)、Raymond分级Ⅱ级或Ⅲ级(P=0.034,OR=2.304)和破裂动脉瘤(P=0.010,OR=3.058)是IAs行SAC治疗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瘤颈、尺寸比、Raymond分级Ⅱ级或Ⅲ级和破裂动脉瘤的AUC值分别为0.807、0.797、0.636和0.567。结论:瘤颈、尺寸比、Raymond分级Ⅱ级或Ⅲ级和破裂动脉瘤是IAs行SAC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5年03期 v.20 130-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对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影响

    王爽;张蕾;张之悦;黎逢光;

    目的:探讨发病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209例AIS患者,根据患者发病前24 h内是否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分为溶栓前正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有抗组)53例和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无抗组)156例,比较患者溶栓治疗前、溶栓后24 h和溶栓后7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以评估近期疗效,通过患者溶栓后90 d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远期预后,记录患者各部位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评估治疗安全性。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抗组在静脉溶栓后24 h、7 d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49.1%(26/53)、75.5%(40/53);无抗组静脉溶栓后24 h、7 d的预后良好率为41.7%(65/156)、72.4%(113/156);有抗组90 d预后优秀率54.7%(29/53)、90 d预后良好率75.5%(40/53);无抗组90 d预后优秀率59.0%(92/156)、90 d预后良好率80.8%(126/156);2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后的近期疗效、远期预后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抗组和无抗组的出血发生率分别是15.1%、11.5%,有抗组死亡率为5.7%,无抗组死亡率为1.9%,2组患者出血发生及死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溶栓治疗前的NIHSS评分是影响AIS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OR=1.293,95%CI 1.181~1.415,P<0.001),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与AIS患者远期预后及出血无关(OR=1.182,95%CI 0.505~2.765,P=0.700)。结论: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史对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亦不会增加患者溶栓后的出血风险和死亡率。

    2025年03期 v.20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拉莫三嗪与丙戊酸钠联合方案治疗脑卒中后癫痫患者无效的影响因素及预测

    陈静;李春;

    目的:分析拉莫三嗪与丙戊酸钠联合方案治疗脑卒中后癫痫患者无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3年4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治疗的269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疗效分为有效组(n=215)和无效组(n=54),随机选取其中219例作为训练集,50例作为验证集。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进行匹配,再对均衡协变量的数据集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疗效的相关因素,由此建立预测模型,再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该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219例卒中后癫痫患者经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42对患者匹配成功,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吸烟史和饮酒史资料基本均衡。有效组NIHSS评分>14分、每月发作次数≥4次、同型半胱氨酸及尿酸水平低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14分、每月发作次数≥4次、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患者治疗无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构建预测模型,P=e~X/(1+e~X),X=-8.423+0.532×NIHSS评分情况+0.575×每月发作次数情况+0.436×同型半胱氨酸,Hso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其AUC为0.818,敏感度为78.57%,特异度为73.81%(P<0.05);以验证集患者数据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其AUC为0.815,敏感度为62.50%,特异度为88.10%。结论:NIHSS评分>14分、每月发作次数≥4次、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无效的独立影响因素,该预测模型对疗效的预测能力良好。

    2025年03期 v.20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9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儿童癫痫治疗后复发的临床特点及EEG特征分析

    王立利;王维;

    目的:探究儿童癫痫治疗后复发的临床特点并对癫痫儿童发作间期的脑电图(EEG)进行特征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癫痫儿童168例,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n=64)和未复发组(n=10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儿预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EEG各参数与癫痫复发临床特征间的相关性。采用贝叶斯网络构建患儿癫痫复发的预测模型。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模型绘制随访期间复发积累曲线图,分析患儿随访期间复发情况。结果:男性、神经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发作至有效控制时间>1年、发病频率>5次/年、MRI结果显示头颅有病灶、FAT1表达阴性、焦虑为患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减药前无发作时间≥5年、减药时间>6个月、病始年龄3~14岁、停药后的α段、θ段、δ段为患儿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停药后复发组患儿α、θ、δ波与未复发组患者相比更低(P<0.05)。减药时间与α段、θ段、δ段的频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睡眠障碍、发作至有效控制时间、发作频率、神经功能障碍与α段、θ段、δ段的频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大部分患儿复发集中在治疗后24个月内。结论:男性、神经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发作至有效控制时间>1年、发病频率>5次/年、MRI结果显示头颅有病灶、FAT1表达阴性、焦虑为患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减药前无发作时间≥5年、减药时间>6个月、病始年龄3~14岁、停药后的α段、θ段、δ段为患儿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

    2025年03期 v.20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脑卒中患者康复障碍因素定性研究的系统评价

    尚亚辉;李玲;廖宗峰;沈凡;李汶窈;毛李烨;鲁玉;

    目的: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康复障碍因素的定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截止时间为2023年9月9日。结果:该系统评价纳入22篇符合标准的文章,最终归纳为4个主题,13个类别。结论:系统地整合卒中幸存者康复过程中的多层次障碍。

    2025年03期 v.20 150-15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胆碱能系统功能障碍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响

    熊伟杰;易陈菊;

    胆碱能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认知功能的调节作用,尤其在注意力、记忆和学习等高级认知功能中扮演关键角色。来自基底前脑的胆碱能投射神经元,通过释放乙酰胆碱调控海马和前额叶皮质等脑区的活动。研究表明,胆碱能系统功能障碍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在这些疾病中,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变性和乙酰胆碱合成与转运的失调被认为是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基于胆碱能系统的治疗策略,均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因此,本文主要探讨胆碱能系统功能障碍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加深对胆碱能系统作用机制的理解,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更加精确的治疗方案。

    2025年03期 v.20 15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CD22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汪梦蝶;秦佳;曾伟;罗佛全;

    小胶质细胞是非常重要的免疫细胞,它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能持续地观察和感知周围微环境,一方面通过释放各种细胞炎症因子平衡机体的免疫反应,另一方面通过吞噬突触和细胞调节神经网络功能。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失调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或加剧的主要机制,因此恢复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模式。CD22是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型凝集素家族的重要成员,通常表达于B细胞表面,起到免疫抑制作用。近期,CD22被证明能通过小胶质细胞改善老年小鼠的认知功能,这一发现有望使CD22成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靶点。

    2025年03期 v.20 162-165+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胶质细胞TREM2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刘益萌;赵丽;王玥;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常见于老年人,临床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精神行为异常等。A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存在的多种假说并不能完全解释AD的全部发病特征。小胶质细胞是脑组织中特殊的巨噬细胞,可监测周围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健康情况,同时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毒性作用。近年来通过对AD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通过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2,TREM2)参与AD发病机制,TREM2功能丧失会加剧AD的发展进程。本文就TREM2及其突变体介导小胶质细胞功能改变在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2025年03期 v.20 166-169+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区振浩;钟高贤;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居民致残、致死的首位病因,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及卫生健康带来严峻的挑战。机械取栓作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治疗方法,其疗效已经得到全球的认可。本文从机械取栓中部分适应证的近期研究、直接取栓与桥接取栓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解剖通路困难引起的机械取栓失败这三大方面进行总结。

    2025年03期 v.20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前庭系统与睡眠的交互作用研究进展

    陈淑玥;严钢莉;

    前庭系统不仅在维持身体平衡和定向中发挥作用,也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和持续时间。而睡眠可能与前庭神经的有效修复有关,睡眠障碍时前庭相关结构或功能可发生改变。前庭与睡眠之间的交互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前庭系统与睡眠的相互影响及相关机制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前庭疾病与睡眠障碍疾病交互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前庭系统疾病和睡眠障碍共患时的诊断、治疗和效果评价提供更好的指导。

    2025年03期 v.20 174-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临床特征及血管造影闭塞端形态的病因学预测价值

    王智鹏;吴伟;蒋章亮;秧茂盛;赖海玲;

    目的:探究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临床特征及血管造影闭塞端形态的病因学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4月张家界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92例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脑血管造影闭塞端图像特点。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related occlusion,ICAD-O)组和栓塞性闭塞(embolic occlusion,EMB-O)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和脑血管造影闭塞端图像特点。针对有显著差异的临床特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其预测ICAD-O、EMB-O的价值。结果:92例患者中,ICAD-O组49例,EMB-O组43例。ICAD-O组楔形征45例,非楔形征4例;EMB-O组楔形征5例,非楔形征38例。2组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房颤、栓塞部位、闭塞端形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年龄、房颤、闭塞端形态可以预测ICAD-O和EMB-O(均P<0.05),栓塞部位无法预测ICAD-O和EMB-O(P>0.05),其中楔形征预测ICAD-O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1.8%、88.4%,非楔形征预测EMB-O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88.4%、91.8%。结论:年龄、房颤、血管造影闭塞端形态可以帮助术者及时预测ICAD-O和EMB-O,有助于最佳干预策略的制定。

    2025年03期 v.20 179-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1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莫旺综合征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曾艳平;解燕春;罗瑛;梁静静;周瑜;关景霞;柳胤;

    目的:探讨莫旺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报道我院2例莫旺综合征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中年男性患者均表现为全身发麻、烧灼感、肉跳,多汗,失眠、焦虑;肌电图可见较多束颤电位、F波可见M波后放电位,血清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VGKC)复合物抗体阳性。搜索既往的莫旺综合征89例,男多于女,平均年龄53岁,最主要临床表现肌束颤动、肌颤搐、肌痉挛和肌强直(100%),多汗(92.1%);90.6%患者被肌电图证实有异常自发活动、束颤电位、纤颤电位、F波后M波后放电位;25.8%患者脑电图REM期异常;血清抗体CASPR2抗体阳性多于LGI1抗体阳性,有12.4%患者两种抗体同时存在。结论:莫旺综合征是一种极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周围神经、自主神经、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症状结合肌电图和血清抗体的检测可以尽早进行诊断和鉴别。

    2025年03期 v.20 183-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GLIA》优秀论文推荐(摘要编译)

  • 神经炎症:以少突胶质细胞为中心的视角

    Lindsay K Festa;Kelly L Jordan-Sciutto;Judith B Grinspan;

    慢性神经炎症由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驱动,并伴随外周免疫系统的浸润,是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病理机制。数十年来,研究几乎完全聚焦于神经炎症如何影响神经元功能;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少突胶质细胞谱系的损伤对病理结果和临床结果均至关重要。虽然少突胶质细胞能够经历一种称为髓鞘再生的内源性修复过程,但在持续炎症存在的情况下,这一过程会变得效率低下且通常失败。本综述重点关注我们在慢性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中先天性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激活方面的当前认识,并提供证据表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围产期白质损伤、创伤性脑损伤和病毒感染)中的持续神经炎症也最终会导致少突胶质细胞损伤。最后,本文讨论了在这些疾病中针对炎症对少突胶质细胞谱系影响的治疗潜力。

    2025年03期 v.20 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