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蓉;周新文;王建枝;
目的:研究细胞内酪氨酸蛋白激酶Src对蛋白磷酸酯酶2A(PP2A)酪氨酸307位点(Y307)磷酸化和活性以及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为阿尔茨海默病脑内PP2A活性下调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小鼠成神经瘤N2a细胞,转染特异性阻断Src表达的SiRNA,检测转染不同时间点PP2A Y307的磷酸化水平、PP2A的活性以及tau蛋白在不同位点的磷酸化水平。结果:转染Src SiRNA 12 h时Src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P2A Y307的磷酸化水平下降,但总的PP2A蛋白水平也降低,伴随PP2A活性下调,tau蛋白在Ser198/199/202位点发生过度磷酸化。结论:细胞内PP2A活性的调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单纯阻断上游Src的表达可降低PP2A的活性,并导致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
2007年04期 203-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益人;周松林;丁斐;顾晓松;
目的:优化小鼠雪旺细胞(SCs)的离体培养方法。方法:取新生小鼠的背根神经节,采用酶消化分散法,加入不同的培养液,第1组(NB组)用NB(neuronbasal medium),第2组(FBS组)用含10%FBS的DMEM,继用O4、S-100免疫荧光法染色鉴定SCs阳性细胞,并镜下计数,计算SCs纯度。结果:NB组SCs纯度于第1周为90%,第2周为86.6%;FBS组相应SCs纯度都低于30%。结论:无血清的NB培养液更有利于SCs的增殖和生长。
2007年04期 207-209+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举珍;李润金;
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卒中的不同类型、病变程度、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135例脑卒中患者(卒中组)和53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浆Hcy含量,卒中组同时记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压、血糖、血脂,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卒中组血浆Hcy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随病情程度加重而升高(P<0.01)。血浆Hcy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存在正线性关系。无论病灶位于基底核、脑叶还是脑干,其Hcy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Hcy含量反映其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助于评估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2007年04期 210-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钟国蓉;
目的:分析小脑卒中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影像学诊断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98例小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症状、体征、发病率、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结果:小脑卒中以急性眩晕、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因缺乏特征表现而易被误诊。头颅CT因受后颅凹伪影干扰而对诊断小脑梗死有一定局限性。MRI成为诊断小脑卒中的有力工具。76例小脑梗死患者经内科治疗,73例好转,3例死亡。22例小脑出血患者经内科治疗,18例好转,2例死亡,2例手术(其中1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小脑卒中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应及早作CT或MRI检查,早期确诊、早期积极治疗可降低患者病死率。
2007年04期 213-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袁计生;房大明;李俊芳;赵文申;
目的:探索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药物敏感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方法:前瞻性采用ATB鉴定法和药敏测试仪拟检测76例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细菌学特点及药敏感特性。结果:痰培养共检出菌株171株,以G-杆菌为主(53.80%),其次为G+球菌(33.33%)和真菌(12.87%)。G-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最多,其次为大肠埃希菌;G+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葡萄球菌最多;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药物敏感试验显示,G-杆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敏感,G+球菌对万古霉素最敏感,真菌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最敏感。结论:G-杆菌是急性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治疗上宜根据患者个体的药敏情况及临床表现选用抗生素。
2007年04期 216-217+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彬;
目的:探讨对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持续动态颅内压(ICP)监护的临床价值。方法:32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ICP组17例和常规组15例,常规组根据经验进行常规神经外科治疗,ICP组根据ICP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结果:ICP组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1),预后优于常规组(P<0.01)。结论:对于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持续ICP监护有利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改善和预测预后。
2007年04期 218-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炎林;张品梅;韦世友;
目的:探讨经颅多谱勒(TCD)检测在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TCD对644例本地区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双侧大脑主要动脉血流速度进行检查并随访2年内脑梗死的发生情况。分析TCD检查结果分组与2年内该人群脑梗死发生情况及与脑梗死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发病率与TCD检测出的脑血流速度异常变化程度呈正相关,且患相关疾病越多的组,脑梗死发病率越高。结论:TCD作为一种检测脑血管血流速度的手段,简捷、实用、无创,可运用于脑梗死筛选和早期诊断。
2007年04期 220-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康慧聪;刘晓艳;胡琦;朱遂强;
目的:探讨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征、临床治疗及转归。方法:对3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其治疗后的情况进行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为中年,急性起病,脑和脊髓损害的表现重叠出现,有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的改变,在急性期采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结合神经营养及支持治疗,均好转。结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临床表现多样,是神经内科临床较易误诊及漏诊的疾病,早期诊断后激素治疗效果良好,可使其预后大大改善。
2007年04期 222-223+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雪贞;薛峥;孙昌兰;方思羽;
目的:回顾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的临床资料,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总结并分析4例DRD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小剂量多巴制剂(美多巴62.5 mg,每天3次)对4例患者均有明显疗效。结论:DRD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遗传性运动障碍疾病,小剂量多巴制剂有显著、持续疗效,早期治疗效果好,需与其他肌张力障碍相鉴别,以震颤首发时易误诊为少年型帕金森病。
2007年04期 224-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永红;叶彩霞;徐吉光;文新忠;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接受脑外伤常规治疗,依达拉奉组同时于入院后24 h开始静脉滴注依达拉奉,30 mg,每日2次,共2周。2组均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伤后6个月时的疗效,并测定治疗后7、15 d脑脊液谷氨酸、IL-6含量,于治疗后1个月记录清醒例数及平均清醒时间,于入院24 h、7 d、24 d测定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机制。结果:依达拉奉组谷氨酸、IL-6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预后优于对照组(P<0.01)。2组均无凝血障碍及肝肾并发症。结论:依达拉奉可减轻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脑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改善患者预后。
2007年04期 227-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云甫;孙强;罗国君;何国厚;
目的:探讨脑血管支架成形术后高灌注综合征(HPS)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例脑血管支架成形术后HPS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及诊治经过。结果:2例患者均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同时影像学提示有脑出血及灶周水肿。经过停用抗凝药物、积极控制血压、应用甘露醇等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局部神经功能缺损为HPS常见的临床表现,术后及早识别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改善预后。
2007年04期 230-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