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迟兆富;
线粒体脑肌病是线粒体功能异常、能量来源不足而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癫发作是其常见的临床症状。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线粒体脑肌病中癫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2007年05期 257-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洪震;
癫是由大脑神经元反复过度放电引起的,发作性、突然性、短暂性的大脑机能障碍,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目前,癫相关的死亡问题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关注。了解癫死亡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将有助于降低癫的疾病负担。
2007年05期 262-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婵娟;姜婷;房雅娜;肖波;
癫的发作与大脑神经元异常同步放电有关,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患。本文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从离子通道、神经递质受体、突触重塑、神经胶质细胞及皮质发育多方面探讨癫发病机制,以期对癫的形成有进一步认识。
2007年05期 265-269+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雷霆;陈旭;李龄;
临床上常见脑肿瘤伴发癫,但脑肿瘤与癫发生的关系仍很难确定。癫放电是脑皮层超同步放电的结果,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癫,都是大脑功能异常的表现,致灶脑生物电变化较其组织形态学变化更明显。因此,对颅内肿瘤伴发癫患者进行致灶定位时,既不同于单纯颅内占位病变者,也有别于其它顽固性癫患者。除了需要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病灶外,更要参考V-EEG的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和其它术前评估手段进行联合定位具有更大价值。在神经影像学和电生理指导下,行病变切除术+致灶切除术(或阻断性活动扩散的手术,如多处软膜下横切),可获得较好疗效,但并不能确保所有患者术后癫终止发作或得到明显改善。随着更多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癫发病机制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对此类疾病的诊治也将会达到更高水平。
2007年05期 270-272+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康慧聪;胡琦;刘晓艳;许峰;王霞;朱遂强;
目的:评估奥卡西平单药与添加治疗部分性癫患者的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对在同济医院癫诊疗中心就诊的67名部分性癫患者应用奥卡西平后进行临床随访观察,分为单药治疗组和添加治疗组,用药的前3个月及后3个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发作频率减少的平均百分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2)。单药治疗组与添加治疗组相比,前者用药前3个月发作完全控制的百分率、用药后3个月发作频率减少50%的百分率和发作完全控制的百分率(P=0.02,0.017,0.019)均明显低于后者。单药治疗组或添加治疗组自身用药的3个月及后3个月发作减少50%的百分率、发作减少75%的百分率、发作完全控制百分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40%(13/67),主要出现于用药的前3月。结论:奥卡西平是治疗部分性癫的一线药物,可用于新诊断或其他药物无法耐受和疗效不佳患者的单药或添加治疗。
2007年05期 273-275+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旭;董芳永;舒凯;雷霆;李龄;康慧聪;
目的:对伴有结构性病变颞叶癫患者的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前评估、手术方式和术中监测对病灶切除和术后癫控制的意义。方法:伴有结构性病变颞叶癫患者74例,术前进行全面详细评估,并进行病灶和致灶定位,术中在EcoG描记辅助下行病灶+致灶切除,术后随访6-48月。结果:术前V-EEG检查异常者59例(80%),MRI检查阳性者70例(95%),余4例行PET检查示颞叶局部代谢减低;术中EcoG描记异常放电者61例(82%);术后随访EngelⅠ级51例(70%),EngelⅡ级13例(18%),EngelⅢ级5例(7%),EngelⅣ级5例(7%)。结论:对伴有结构性病变颞叶癫患者术前进行全面评估,联合神经影像学检查、V-EEG、临床表现和其它术前评估手段对病灶和癫灶定位具有重大意义。在神经影像学和电生理指导下,行病变切除术+致灶切除术(或阻断性活动扩散的手术,如多处软膜下横切),可获得较好疗效。
2007年05期 276-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熊慧;康慧聪;刘晓艳;胡琦;
目的:观察儿童癫患者语言功能状况。方法:选择儿童癫患者56名为癫组,50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癫组匹配的健康儿童为健康组,均以标记测试(TheTokenTest)和WAB量表进行语言功能测试。结果:癫组与对照组比较,癫组WAB量表测试得分"听语理解"项和癫组标记测试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癫患者存在语言功能受损,主要表现在听语理解方面。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儿童癫患者的语言功能状况,尽量避免可导致其语言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2007年05期 280-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家泉;常丽英;毛春;
目的:观察硫酸镁对大鼠MCAO模型血脑屏障及神经细胞骨架结构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和硫酸镁治疗组,在梗死30min后硫酸镁治疗组静脉注射硫酸镁,其它2组静注生理盐水,梗死2h后再灌注,梗死后24h检测脑组织含水量、BBB通透性和MAP-2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P<0.01),BBB通透性显著升高(P<0.01),MAP-2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硫酸镁治疗组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P<0.05),BBB通透性显著性降低(P<0.05),MAP-2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硫酸镁能显著改善大鼠MCAO模型BBB的功能,减少MAP-2的降解,从而改善神经功能。
2007年05期 283-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百权;杨文琼;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SD大鼠MCAO模型,梗死2h后再灌注,并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NS)组、依达拉奉低剂量组及依达拉奉高剂量组,再灌注24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检测各组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浓度。结果:①依达拉奉低剂量与高剂量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NS组(P<0.01),且依达拉奉高济量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1);②与假手术组相比,NS组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NS组相比,依达拉奉低剂量与高剂量组SOD活性增高、MDA含量降低(P<0.01),且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依达拉奉通过降低自由基水平,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2007年05期 287-288+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欧阳晨曦;金毕;李毅清;刘建勇;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脑缺血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6例,均实施CEA手术,颈丛麻醉,行颈动脉夹闭试验,决定是否用转流管维持脑部供血,剥离颈动脉斑块。结果:16例患者CEA术后脑缺血症状显著改善,且未出现一例围手术期内的脑卒中和死亡事件,随访也未出现卒中事件。结论:本文研究进一步证实CEA手术十分安全,在预防卒中以及改善各种脑缺血症状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05期 289-290+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娟;李淑君;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银杏达莫组和脉络宁组各40例,银杏达莫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脉络宁组给予脉络宁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后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临床疗效,监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同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银杏达莫组与脉络宁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且银杏达莫组无明显副作用。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2007年05期 291-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艳;曹丽华;张丽君;刘世文;王雪峰;王瑛;
目的:应用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探讨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与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的关系。方法:选择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组(MID组)、多发性脑梗死组(MI组)患者各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应用SPECT进行断层脑扫描,运用patlakplot法得出两侧大脑半球的平均血流量(mCBF),并且对大脑半球脑叶及基底核设置感兴趣区,定量测定rCBF。结果:MID组、MI组较对照组全脑mCBF均降低(P<0.01,P<0.05);额叶及基底核区域rCBF降低显著(P<0.05);MID组的额叶、颞叶皮质rCBF显著低于MI组(P<0.01,P<0.05);MID组神经心理测试MMSE评分为17.2±7.18,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额叶皮质rCBF变化与MMSE呈有意义的正相关(r=0.712,P<0.05)。结论:应用SPECT对MI患者脑血流动态测定,尤其是将额叶血流低下作为敏感指标,可预测及早期发现MID病例,这对于预防MID的发生,延缓疾呆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05期 294-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建全;阿许库;史勇;巴哈德;
目的:探讨外伤性弥漫性脑萎缩的临床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方法:外伤性弥漫性脑萎缩患者26例,其中硬膜下血肿19例,广泛脑挫裂伤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3例,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7例,于入院时、伤后3d、1周、3周及1月余行头颅CT检查。结果:本文26例患者在CT复查中均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不同程度的脑室、脑池、脑沟扩大增宽,脑回变窄,其两侧脑室额角间夹角≥140°,尾状核指数为16.8%-32.1%,(平均24.2%)。结论:本文外伤性弥漫性脑萎缩的主要病因,可能与弥漫性神经元和轴突的原发损伤以及外伤后脑缺血性损害有关。
2007年05期 297-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文军;严华;华乐;
目的:评价米氮平和氟西汀治疗惊恐障碍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60例惊恐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米氮平组和氟西汀组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4周、6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估,以物理学、实验室检查评估治疗后不良反应。结果:2组治疗后HAMA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1周米氮平组的HAMA评分明显低于氟西汀组(P<0.01),米氮平组和氟西汀组试验终点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和90%,两组间差异不明显。副反应发生率在米氮平组为20%,氟西汀组为17%,米氮平组为早期嗜睡、头晕,氟西汀组则以消化道症状为突出。结论:米氮平治疗惊恐障碍临床有效且安全,其起效时间早于氟西汀。
2007年05期 300-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