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新年寄语

述评

论著

  • DELP治疗急性脑梗死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初步分析

    董强;方堃;汪昕;

    目的:评价体外血浆脂蛋白过滤器(DELP)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基础治疗平行对照试验设计,90例发病<48h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对照组35例,经DELP治疗后4d、14d以NIHSS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I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90d随访所有患者的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治疗后14d治疗组NIHSS降低趋势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但BI的变化无差异;治疗后90d治疗组mRS良好预后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4d各项指标间2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治疗14d后则恢复治疗前水平。共发生不良事件11例次,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DELP促进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早期恢复,明显改善患者的良好预后比例,减低了严重残疾的预后。

    2008年01期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效果及免疫调节机制

    李呼伦;张苏明;王丹丹;王广友;孔庆飞;穆莉莉;孙博;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治疗作用及相关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分离纯化培养BMSCs,建立EAE动物模型,随机分为CFA组、BMSCs回输CFA组、MBP组及BMSCs回输MBP组。BMSCs回输CFA组和BMSCs回输MBP组于免疫后第6天尾静脉回输BMSCs,发病高峰期取材,全部大鼠予临床评价,检测淋巴细胞和IL-17+细胞浸润及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建立BMSCs与淋巴细胞的共培养体系,观察BMSCs在封闭IL-27后对T淋巴细胞中Th17的影响。用ELISA检测大鼠血清或细胞培养上清中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结果:BMSCs回输MBP组与MBP组相比,发病率降低,发病时间延后,临床评分显著降低(P<0.05),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P<0.01),IL-17+T细胞表达显著减少(P<0.01),血清中IFN-γ、TNF-α、IL-17、IL-23表达水平降低(P<0.05),IL-4、TGF-β和IL-27表达水平升高(P<0.05)。IL-27中和的BMSCs与病理性T细胞共培养后,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IFN-γ和IL-23的分泌水平明显升高(P<0.05),IL-4的分泌水平降低(P<0.01),IL-17的分泌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BMSCs经静脉移植治疗可以降低EAE发病程度,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T淋巴细胞的反应性,通过IL-27的信号传导通路抑制EAE的靶细胞Th17产生生物学效应的。

    2008年01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猪脑基底核出血模型的建立及观察

    孟祥武;陈兴泳;程群;谢雪微;胡伟;唐洲平;唐荣华;方鑫;许峰;王伟;

    目的:建立稳定的猪脑基底核出血模型。方法:取猪尾动脉血2.5ml,在气囊扩张的基础上,分2次注入猪脑基底核,制备猪脑基底核出血模型并观察其行为学改变,行头颅CT检查。结果:模型成功率为80%,出血后6h行为学出现改变,7d后逐渐恢复。结论:此模型死亡率低,成功率高,血肿稳定,行为学改变明显,适合实验研究。

    2008年01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H_2O_2致PC12细胞凋亡与细胞内14-3-3蛋白表达水平下调的关系

    陈小武;苏庆杰;陈志斌;孙圣刚;乔娴;

    目的:探讨用H2O2处理PC12细胞制作PD氧化应激细胞模型的最佳浓度与最适处理时间,以及H2O2致PC12细胞凋亡与14-3-3蛋白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MTT法、荧光分光光度计、流式细胞术及免疫印迹技术分别检测PC12细胞活力、Caspase酶活性、细胞凋亡率以及14-3-3蛋白表达量。结果:当H2O2浓度为100μmol/L时Caspase活性最高;100μmol/LH2O2处理PC12细胞24h时细胞凋亡率最高;PC12细胞的凋亡率与14-3-3蛋白表达的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结论:100μmol/L和24h分别为用H2O2制作PD氧化应激模型的最佳浓度和处理时间,H2O2致PC12细胞的凋亡与细胞内14-3-3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有关。

    2008年01期 19-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含NURR1基因重组腺病毒旁分泌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李庆军;肖颂华;肖卫民;江东新;

    目的:探讨含NURR1基因的腺病毒(Ad-NURR1)旁分泌效应对C17.2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用Western blot检测Ad-NURR1 nurr1蛋白分泌,以旁分泌试验检测nurr1蛋白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Western blot证实Ad-NURR1表达的nurr1蛋白可分泌到细胞外上清内,并可明显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结论:nurr1蛋白可分泌到细胞外并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

    2008年01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发作性运动诱导性运动障碍的临床特征

    康慧聪;胡琦;刘晓艳;许峰;王霞;朱遂强;

    目的:分析发作性运动诱导性运动障碍(PKC)的临床特征,并评定抗癫药物的疗效。方法:记录并分析31例PKC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脑电图和影像学改变及治疗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平均起病年龄为16.8岁,10-20岁为起病高峰;最常见的发作诱因是突然运动起动(92%);发作时间均不超过1min;发作时表现为肌张力障碍(83.9%)、舞蹈样动作(16.1%)、口面部异常动作及其他(16.2%);71%发作频繁,超过1次/天;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大多正常;小剂量抗癫药物治疗后50%-77.3%发作完全控制。结论:PKC是神经科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抗癫药物效果良好,应注意与癫鉴别,同时其与癫的相关性需要深入的临床随访研究。

    2008年01期 25-2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苯噻啶、心得安防治偏头痛的作用机制

    车雄宇;杨晓苏;胡益民;谷峰;魏杰;张长应;

    目的:探讨苯噻啶、心得安防治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NS)组、模型组、苯噻啶组和心得安组。模型组、苯噻啶组和心得安组复制大鼠偏头痛模型,第2次造模后苯噻啶组和心得安组分别给予药物干预,第5次造模后测定颈静脉血CGRP含量和脑干及三叉神经节α-CGRP mRNA的表达量,同时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结果:大鼠行为学观察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苯噻啶组、心得安组对硝酸甘油的耐受性增强;各组间颈静脉血CGRP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苯噻啶组、心得安组大鼠脑干及三叉神经节α-CGRP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结论:苯噻啶、心得安预防偏头痛发作可能与抑制脑干及三叉神经节α-CGRP mRNA表达有关。

    2008年01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fMRI及DTI技术联合应用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评定

    殷小平;张曼青;王苇;

    目的:观察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神经纤维束方向性及完整性的变化,并在恢复期结合功能磁共振(fMRI),探讨患者运动功能损伤与神经纤维完整性之间的关系。方法:21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单纯药物治疗(药物组)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手术组),于2周内(急性期)及恢复期以张量弥散成像(DTI)检测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以fMRI检测恢复期运动皮层的激活范围与强度,并分析其与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急性期BI评分2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2905),恢复期2组也无统计学差异(P=0.6018)。多元方差分析急性期与恢复期BI评分有统计学差异(R=0.89862,P=0.0002)。锥体束的损害程度与BI评分间的相关系数为0.764(P=0.0001)。结论:脑出血患者锥体束的完整性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有良好相关性,联合应用DTI、fMRI能够早期检测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评估预后。

    2008年01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5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濮捷;黎红华;陈文军;崔敏;吴非;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TOBS的主要病因为脑栓塞及脑血栓形成,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及肢体瘫痪,CT不能清楚显示TOBS早期梗死病灶,磁共振弥散加权扫描(DWI)能准确显示TOBS梗死病灶部位及数目,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能直接反应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情况。结论:TOBS须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磁共振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基底动脉综合征作用明显优于CT,DWI为早期脑梗死发现的首选检查序列。

    2008年01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瞬目反射与面神经电图在儿童面神经炎中的应用

    崔穗晶;陈惠灵;刘红英;邱金华;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BR)、面神经电图(ENoG)检测对面神经炎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20例面神经炎患儿在发病后7-30d分别行BR、ENoG检查。结果:患侧R1、R2及R2’波缺如2例,R1波缺如、R2及R2’波正常3例,R1、R2及R2’波潜伏期延长15例,阳性率100%。患侧面神经运动(M波)潜伏期缺如2例,M波延长、波幅低18例;近端损害8例,远端损害10例,远近端均受累2例。结论:BR检测是诊断儿童面神经炎的早期敏感指标,采用BR、ENoG综合检测可全面、客观地评价面神经损害的程度及部位。

    2008年01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在重庆地区应用的初步研究

    贾功伟;宋琦;殷樱;赵红霞;王令;赵若谷;许川山;虞乐华;

    目的:检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中文版在重庆地区应用的效度、信度及敏感度。方法:选择病例组22例,对照组30例,分别用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2组认知功能,检验MoCA的效度、信度及敏感度。结果:MoCA和MMSE评定结果高度相关(r=0.902,P<0.001),MoCA各项测试2名评定员之间ICC:0.913-1.000;病例组和对照组的MoCA总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MoCA中文版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和敏感度,可用于重庆地区中重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评定。

    2008年01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6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5 ] |[阅读次数:0 ]
  • 脑卒中对基本认知功能的影响

    周瑞;尹虹祥;柯贤军;涂远超;张敏;

    目的:观察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基本认知功能特征。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89例为卒中组,55名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均进行基本认知功能测验。结果:卒中组平均认知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知觉速度、心算效率、记忆分别较对照组下降16.4倍、8.1倍和9.1倍(P=0.000)。结论:无认知障碍的脑卒中患者知觉速度、思维效率、记忆已有明显受损。

    2008年01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负性情绪与脑缺血指数研究

    邓玲珑;胡君;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患者负性情绪与脑缺血指数的关系。方法: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对MCI组(98例MCI患者)进行测试,并与国内常模或对照组(98名健康人)比较。结果:MCI组存在明显抑郁、焦虑,SDS和SAS评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0.01);MCI组H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58±0.96)分,(0.64±0.74)分,P<0.05];SDS及SAS评分与HI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MCI患者常伴有负性情绪,慢性缺血可能是MCI的高危因素,MCI患者脑缺血越明显则抑郁和焦虑症状越重。

    2008年01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Glia》优秀研究论文译文

  • 脑内注射脂多糖后常驻小胶质细胞死亡而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成为主要炎症细胞

    KYUNG-AE JI;MYUNG-SOON YANG;HEY-KYEONG JEONG;KYOUNG-JIN MIN;SEUNG-HEE KANG;ILO JOU;EUN-HYE JOE;王雪贞;

    为了研究小胶质细胞和血中炎症细胞对脑炎症的影响,在正常和白细胞减少大鼠的黑质致密部(SNpc)、皮层和海马注射脂多糖(LPS),用特异标记来研究中性粒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行为学。CD11b+和Iba-1+阳性细胞在正常脑和LPS注射后6h反应相似。注射后12hIba-1+细胞消失而CD11b+变成圆形。CD11b/Iba-1双阳性网状小胶质细胞在LPS注射后6h死亡。注射后12h检测到的CD11b+细胞是MPO+细胞。这些CD11b+/MPO+细胞在白细胞减少的大鼠脑内不出现,提示中性粒细胞浸润。MPO+中性粒细胞表达一氧化氮合酶(iNOS)、IL-1β、环氧合酶-2(COX-2)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但在注射后18h死亡。在24h检测到的CD11b+细胞是浸润的单核细胞,因为这些细胞曾经是Iba-1+而且在白细胞减少的大鼠脑内不出现。而且,在LPS注射的脑内可以检测到移植的单核细胞。这些结果提示,在发生炎症的脑内,至少有一部分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被认为是活化的小胶质细胞。

    2008年01期 47-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下载次数:7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动物模型专题

综述

个案报道

短篇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