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敬敬;董强;
目的:观察酸敏感离子通道蛋白(ASIC1a、ASIC2a)与组织型激肽释放酶(TK)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方法:RT-PCR分别获得小鼠TK、ASIC1a、ASIC2a全长cDNA,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中,脂质体法分别将pcDNA3.1-TK和pcDNA3.1-ASIC1a、pcDNA3.1-TK和pcDNA3.1-ASIC2a共转染至人胚胎肾细胞(HEK293T),免疫共沉淀分别用抗Myc及抗TK抗体观察两者间有无相互作用。将ASICs融合蛋白与TK(100μg/mL)共孵育,SDS-PAGE分别用抗Myc及抗TK抗体检测蛋白表达。结果:pcDNA3.1-TK和pcD-NA3.1-ASIC1a、pcDNA3.1-TK和pcDNA3.1-ASIC2a共转染后,SDS-PAGE显示抗TK抗体检测后在转染细胞内见有56 kDa的TK条带出现,但抗Myc抗体作用未见ASICs目的条带出现。纯化的ASIC1a、ASIC2a融合蛋白与TK共孵育后,SDS-PAGE显示抗Myc抗体检测后在约66 kDa处有融合蛋白表达条带,但抗TK抗体检测后在56 kDa处无条带出现。结论:TK与ASIC1a、TK与ASIC2a之间无相互作用。
2009年05期 v.4 324-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莉;张旻;姜亚平;卜碧涛;郝又国;
目的:观察Rab7与NPC1蛋白在小胶质细胞及小鼠小脑普肯耶细胞的定位及其与溶酶体的关系。方法:采用特异性识别Rab7、NPC1的抗体和溶酶体的特异性表面标记进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Rab7和NPC1表达于小胶质细胞及小鼠小脑普肯耶细胞溶酶体,Rab7与NPC1共定位于小胶质细胞及npc+/+与npc-/-小鼠小脑普肯耶细胞细胞质内,两者分布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Rab7对NPC1蛋白的正常功能可能有重要影响。
2009年05期 v.4 329-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昊;丁新生;周联生;葛许华;徐蕾;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坐骨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8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导建立DPN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每天给予3 mg/kg依达拉奉腹腔注射4周,观察摆尾温度阈值(TTT)、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神经形态和坐骨神经中一氧化氮(N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对照组大鼠TTT升高,MCV和SCV减慢(P<0.01),形态学明显异常,NO、MDA含量明显增多,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TTT明显降低,MCV和SCV明显加快,形态学明显改善,NO、MDA含量明显减少,SOD活性显著增高(P<0.01)。结论:依达拉奉可降低DPN大鼠坐骨神经损伤。
2009年05期 v.4 33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吴军;毛广运;湛彦强;张金平;许杰;张苏明;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与脑白质疏松症(LA)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108例LA患者(LA组)与108例无LA的患者(对照组)之间发生VD的差异。结果:LA组和对照组的VD发生率分别为41.7%和5.4%,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LA分级1~4级的患者中,VD发生率分别为4.8%、27.8%、41.9%和88.2%(P<0.01)结论:VD与LA呈明显正相关。
2009年05期 v.4 337-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罗国君;王云甫;何国厚;艾志兵;
目的:研究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形成的方式以及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经DSA确定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后的侧支循环途径出现的概率、种类,并分析与影像学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42例中78例(54.9%)出现侧支循环,其中Willis环代偿44例(56.4%),颅外代偿5例(6.4%),联合代偿29例(37.2%)。侧支循环的出现率与狭窄程度相关(P<0.05);双侧狭窄出现代偿的几率要高于单侧,联合代偿多见于单侧闭塞患者(P<0.05)。在单纯动脉狭窄时,Willis代偿是主要方式;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时,联合代偿是其重要途径。分水岭梗死则多见于有侧支循环患者(P<0.05)。结论:不同狭窄程度影响侧支循环的形成,而后者与梗死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2009年05期 v.4 340-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丽;张莉;姜亚平;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急性起病,以头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行走不稳、共济失调、Horner征、交叉性感觉障碍为常见临床表现。MRI检查27例示延髓背外侧梗死;8例行血管检查,其中7例显示椎动脉狭窄或闭塞,1例显示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狭窄。均给予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1例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预后良好。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主要是由椎动脉血栓形成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MRI对本病有诊断价值,MRA、CTA及DSA检查可进一步明确病因。
2009年05期 v.4 343-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继龙;翁方中;王细林;戴伟;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25例,随机分为康复组(65例)与对照组(60例),2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康复组还给予针刺、生物电反馈、功能恢复训练和心理治疗。结果:临床疗效评定显示康复组的吞咽障碍及VFS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有显著疗效。
2009年05期 v.4 346-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梅康;郝晋东;李卉;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VD患者42例随机分为长春西汀组和对照组各21例,分别给予长春西汀和胞二磷胆碱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定2组患者的瑞文测验联合型(CRT)及临床记忆量表(CMS)评分。结果:长春西汀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无明显好转。结论:长春西汀对改善VD患者的认知障碍具有显著疗效。
2009年05期 v.4 349-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