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登华;张苏明;闫秋月;蔡俐琼;
目的:对无饲养层条件下原代分离培养小鼠胚胎干细胞(ESC)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微滴培养技术,将小鼠胚泡分别置于无饲养层条件及人胚胎成纤维细胞(HEF)饲养层上进行培养。观察胚泡的发育行为,并对两种不同条件下ESC的克隆率进行研究。结果:在无饲养层及HEF饲养层条件下小鼠囊胚均可以正常发育,并可以原代培养出ESC克隆,但无饲养层体系的胚泡48 h贴壁率(71.93%)及原代ESC克隆率(5.26%)低于HEF饲养层体系(88.71%,19.35%)(P<0.05)。结论:无饲养层条件下可以成功原代分离培养获得小鼠ESC,但该条件下ESC的分离效率仍需进一步研究。
2011年03期 v.6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彭志勇;程智刚;王云姣;吴晓英;曹小娟;郭曲练;
目的: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Ⅱ层突触形态结构的可塑性,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方法: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各5只,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和体视学定量分析脊髓Ⅱ层突触形态结构的参数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Ⅱ层的突触后致密物质增厚(P<0.05),突触间隙增宽及突触界面曲率明显增大(P<0.05),凹型棘突触的数密度显著增高(P<0.01),总突触、棘突触和穿孔性突触的数密度增高明显(P<0.05)。结论:脊髓Ⅱ层突触形态结构可塑性变化可能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
2011年03期 v.6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马艳;姜婷;肖波;曾畅;秦冰;李业;
目的:观察颞叶癫痫患者脑组织Pannexins蛋白(Panx1、Panx2)的表达,探索其在颞叶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2例颞叶癫痫患者(实验组)和7例无癫痫病史的手术患者(对照组)的颞叶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2组脑组织中的Panx1、Panx2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anx1、Panx2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叶皮质神经元的胞体可见Panx1、Panx2的表达。结论:Panx1、Panx2在颞叶癫痫患者颞叶组织中表达升高,提示它们可能在颞叶癫痫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2011年03期 v.6 16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胜;李振强;何跃;陈如东;于加省;陈劲草;雷霆;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的诊断及治疗。方法:CSDAVF患者15例,均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1例行颈动脉压迫,14例行血管内栓塞,其中9例经静脉途径,3例经动脉途径,2例经动脉和静脉途径联合栓塞。结果:3例单纯颈外动脉供血患者经动脉途径栓塞术后复查2例治愈,1例部分栓塞,眼部症状明显改善;经静脉途径栓塞的9例患者术后造影均示瘘口完全消失;单纯行颈动脉压迫的患者自觉症状改善。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术是CSDAVF的确诊检查,血管内栓塞技术是治疗首选,具有微创、安全和疗效确切的优点。
2011年03期 v.6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朱文浩;唐洲平;徐运兰;王伟;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不同类型脑梗死发病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39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根据TOAST分型分为心源性脑栓塞(CE)亚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亚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亚组、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DE)亚组及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SUE)亚组等5个亚组,并招募127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应用Clauss法测定受试者血浆Fib水平,并对各组患者在入院后24 h及第10天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定。结果:CE亚组及LAA亚组血浆Fib水平[(4.30±1.08)g/L,(4.29±1.26)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33±0.52)g/L]及SAO亚组[(3.42±0.68)g/L](P<0.05);SAO亚组血浆Fi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血浆Fib水平与CE及LAA亚组的发病均呈显著相关,但与SAO亚组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脑梗死急性期血浆Fib水平与CE及LAA亚组患者的短期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与SAO亚组患者的短期预后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血浆Fib水平可能是CE及LAA发病及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可能与SAO的发病及短期预后无明显相关。
2011年03期 v.6 176-179+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杨丽娟;耿直;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连续收集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61例为卒中组,入院时对其进行NIHSS评分;并以同时期门诊体检中心42例健康中老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受试者入院第1天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卒中组早期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不同卒中类型(脑梗死与脑出血)T淋巴细胞亚群无显著差异。左侧大脑半球较右侧大脑半球受损患者CD3+、CD4+、CD8+ T淋巴细胞均减少;入院NIHSS评分与CD3+(r=-0.170,P=0.048)、CD4+(r=-0.286,P=0.001)T淋巴细胞表达呈负相关。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即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病变性质不是决定性因素,不同卒中部位及损伤严重程度起着一定的作用。
2011年03期 v.6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李薇;杨全玉;李时光;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将1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亚组(37例)、稳定斑块亚组(41例)和不稳定斑块亚组(43例),抽取所有患者发病急性期(1 d)和恢复期(12 d)的空腹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18的水平,并与31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急性期不稳定斑块亚组的IL-18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无斑块亚组及对照组,稳定斑块亚组的IL-18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及对照组,无斑块亚组的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恢复期不稳定斑块亚组的IL-18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无斑块亚组及对照组,稳定斑块亚组的IL-18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斑块亚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8的水平与斑块形成及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2011年03期 v.6 184-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吴兵;郭义柱;王岩;卢世璧;唐佩福;
目的:探讨应用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人体桡神经浅支缺损的疗效。方法:应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6例桡神经浅支外伤性缺损的患者,平均移植长度为(2.017±0.826)cm。结果:术后定期对患者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8.500±33.098)月,进行感觉功能、神经超声评估。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评价标准,优4例,良2例。结论:应用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人体桡神经浅支缺损具有良好的疗效。
2011年03期 v.6 18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姚正鹏;张玉琴;唐向阳;袁良津;顾尚恒;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对精神运动性癫痫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采取常规脑电图(EEG)和AEEG对60例精神运动性癫痫患者行脑电监测,并进行比较。结果:与EEG相比,AEEG的总异常率和中度异常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精神运动性癫痫患者在发作间期进行AEEG检查,可提高痫样波的检出率。
2011年03期 v.6 19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齐晓飞;贺娟;田乐;王智光;江铭芳;张春雨;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3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按患者家属意愿分为康复组(91例)和对照组(32例),2组均同时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其中康复组病情稳定48 h后进行瘫痪肢体生物反馈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0、609、0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卒中影响量表(SIS)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残疾程度、生活质量状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所有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30 d时2组上述评分较治疗前有差异,其中康复组改善明显;治疗60、90 d时上述评分显示康复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瘫痪肢体进行早期生物反馈训练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2011年03期 v.6 192-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吕鸿杰;
目的:建立脑卒中发病概率预测模型并对模型预测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脑卒中病例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建立发病概率预测模型并利用ROC曲线进行评价。结果:影响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ROC曲线下面积为0.884,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Lo-gistic回归预测概率模型评价效果较好,能较为准确地预测脑卒中发病概率。
2011年03期 v.6 19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