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金兰;刘群会;曹学兵;贾敏;谭明会;聂淑科;陈贵勤;
目的:研究富硒治疗对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性脑病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BC组)、急性CO中毒组(CO组)、低硒治疗组(L-Se组)、中硒治疗组(M-Se组)、高硒治疗组(H-Se组)各12只。腹腔注射CO制备急性CO中毒模型。造模前30 d及造模后每天分别给予各组纯水或不同剂量富硒药物灌胃治疗。造模后第7天、第14天分别取脑及外周脏器,HE染色观察组织变化;对脑皮质行小白蛋白(PV)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ting检测皮质PV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硒对急性CO中毒大鼠模型的肝脏、肾脏无明显的毒性损伤。H-Se组在造模后第7天、第14天的皮质PV阳性细胞数均高于CO组(P<0.05);L-Se组、M-Se组在造模后第7天、第14天的皮质PV阳性细胞数与CO组无明显差异(P>0.05);H-Se组的PV阳性细胞数与BC组无明显差异(P>0.05)。H-Se组在造模后第7天、第14天的PV表达量高于CO组(P<0.05),Caspase-3蛋白表达低于CO组(P<0.05),与BC组无明显差异(P>0.05);L-Se组、M-Se组在造模后第7天、第14天的PV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与CO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剂量的硒治疗可明显上调PV,减少Caspase-3的活化。
2018年01期 v.1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8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董发达;马晓虎;田冰锋;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与β2肾上腺素能受体(ADRB2)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aSAH患者206例纳入研究,按照是否合并DCVS分为DCVS组128例和无DCVS组78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ADRB2基因A46G位点和C79G位点多态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DRB2基因A46G位点等位基因模型(A vs.G)和显性基因模型(A/A vs.A/G+G/G)均与DCVS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RB2基因+46位点等位基因G和基因型(A/G+G/G)与aSAH患者发生DCVS的危险因素(OR=1.414,95%CI:1.142~4.817,P=0.039;OR=1.337,95%CI:1.076~3.191,P=0.045);C79G位点各基因模型与DCVS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中国北方汉族aSAH患者,ADRB2基因A46G位点多态性与DCVS发生相关。
2018年01期 v.13 6-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8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颖聪;钱安民;张建军;张志军;薛常虎;艾妮;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高血压患者兰尼碱受体-3(RYR-3)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合并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232例为卒中组,高血压非卒中且不伴有颈动脉狭窄的患者200例为高血压组,非高血压健康体检者200例为对照组,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比较RYR-3基因型多态性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卒中组RYR-3基因rs877087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高血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卒中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卒中组RYR-3基因rs2229116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高血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YR-3基因rs2229116基因型AA是高血压患者发生LAA的危险因素(OR=1.155,95%CI 1.018-1.626,P=0.030)。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RYR-3基因rs2229116位点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密切相关。
2018年01期 v.13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席聪;王秦川;卢蓉;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丁苯酞(NBP)治疗对早期痫性发作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1 04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接受NBP治疗分为NBP组584例和对照组462例,比较2组在卒中发病14 d内痫性发作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早期痫性发作的影响因素。结果:NBP组早期痫性发作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3.4%v.s.5.6%,P=0.030)。大面积脑梗死(OR=3.451,95%CI 1.742~8.160,P=0.007)、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OR=3.002,95%CI 1.521~6.872,P=0.013)和梗死灶涉及脑叶(OR=2.030,95%CI 1.143~3.482,P=0.021)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痫性发作的危险因素,接受NBP治疗(OR=0.672,95%CI 0.461~0.870,P=0.033)是痫性发作的保护性因素。结论:NBP治疗可能有效预防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痫性发作。
2018年01期 v.13 13-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黄元志;刘赟;韦玮;
目的:探讨超高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4例超高龄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组(阿托伐他汀40 mg/d)80例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 mg/d)84例,比较2组治疗14 d后血脂及NIHS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随访2年后mRS评分、终点事件及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2组LDL-C血清水平和LDL-C达标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P=0.032),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随访2年后,强化组的mR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42),总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0),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2)。结论:对于超高龄缺血性卒中患者,强化他汀治疗可安全有效地达到更佳的降脂效果。
2018年01期 v.13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小慧;汪峰;孙自镛;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中结核特异性抗原孔(TBAg)斑点形成细胞数与阳性对照孔植物血凝素(PHA)形成斑点数的比值(TBAg/PHA ratio)对结核性脑膜炎(TBM)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疑似TBM患者148例,入院24 h内采集脑脊液进行常规、生化及病原微生物检测,同时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T-SPOT.TB检测。结果:148例患者中最终纳入131例(88.5%),其中TBM组为55例,非TBM组为76例。TBM组的T-SPOT.TB试验阳性率高于非TBM组(P<0.05),诊断TBM的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76.3%。当采用0.07作为TBAg/PHA比值的截断值时,诊断TBM的敏感度、特异度和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8.2%、92.1%、0.871。结论:采用TBAg/PHA比值法可显著提高T-SPOT.TB诊断TBM的特异性。
2018年01期 v.13 20-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齐亮;韩辉;郑金玉;孙远召;
目的:探究与分析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9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内镜组(行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镜组(行显微镜手术)各45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术后7 d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内镜组与显微镜组比较,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住院时间缩短、血肿清除率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术后GOS评分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手术相比于显微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提高血肿清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安全性较高。
2018年01期 v.13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孙秀海;代学良;刘洪义;
目的:探究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CysC及PAI-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20例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及30例健康人(对照组)被纳入本研究。120例患者中,处于急性期60例(急性期组),处于恢复期60例(恢复期组)。分别取3组受试者血浆和脑脊液,采用ELISA检测血浆和脑脊液中CysC及PAI-1水平。结果: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患者血浆及脑脊液中CysC及PAI-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急性期组显著高于恢复期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及脑脊液中CysC及PAI-1水平显著升高,通过检测血浆和脑脊液中CysC及PAI-1水平有助于临床上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情诊断及预后预测。
2018年01期 v.13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亚斌;尹港峰;王希瑞;赵志煌;
目的:评价大骨瓣减压术对老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3例,随机分为手术组32例和保守治疗组31例,分别给予大骨瓣减压加硬脑膜成形术和保守治疗。比较2组患者发病后12个月的生存率、神经功能、生存质量(QOL)、精神状态(抑郁评分)和不良事件。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定,QOL采用健康测量量表(SF-36)和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定,抑郁症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评定。结果: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分别有7例和14例死亡,分别有25例(78.13%)和17例(54.84%)患者完成12个月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2,P=0.049);2组幸存者随访12个月后mRS评分、NIHSS评分、SF-36评分、EQ-5D评分和HD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重度残障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大骨瓣减压术能增加老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生存率,但不能改善肢体残障程度和生存质量。
2018年01期 v.13 33-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高春梅;刘希奇;鲁慧;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胱抑素C(CysC)水平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2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DSA和血清CysC检测。根据CysC水平分为升高组(CysC>1.09 mg/L)197例和正常组(CysC≤1.09 mg/L)89例。比较2组患者的脑动脉狭窄程度、脑动脉病变情况。根据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及闭塞组,比较各组CysC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CysC与脑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升高组脑动脉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脑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血管弥漫性病变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不同脑动脉狭窄程度组患者的CysC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29,P<0.001)。CysC水平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呈正相关(β=2.654,P=0.027,OR=18.742,95%CI=1.435~47.896)。结论:CysC水平升高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8年01期 v.13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朝斌;侯立刚;
目的:观察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中重度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84例急性中重度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补液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补液治疗和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之后2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200 mg口服治疗,疗程均为14 d。治疗1、14、90 d后,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价2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治疗14 d后,检测并且比较2组患者的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溶栓1 d后NIHSS评分和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14 d后均明显好转,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3%(P<0.05);痊愈率和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中重度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018年01期 v.13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郑昌英;王长青;任珩;项昆;徐广宇;
目的:探讨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CAAH)的MRI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CAAH患者8例,均接受MRI检查,对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图像与常规MRI(T1WI、T2WI)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常规MRI检查:8例患者中,多发性出血6例,额叶6例、顶叶6例、颞叶5例、枕叶4例;单发性出血2例,额叶1例、顶叶1例。MRI图像均可见不同比例的急性、亚急性及慢性出血灶混合存在。SWI全部显示为多发性出血,出血灶数目多于常规MRI。结论:CAAH典型的MRI表现为脑叶浅表区域出现多发性出血以及多期出血混合存在,SWI在显示脑微小出血灶方面较常规MRI更具优势。
2018年01期 v.13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周晶;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给予脐血干细胞移植+常规的康复治疗)与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各30例,随访12月,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Ashworth分级评定及Barthel指数(BI)评定。结果:随访12月后,观察组的FI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肌张力Ashworth分级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独立性和日常生活能力。
2018年01期 v.13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宋彦彬;李娜;郝东宁;薛皓予;
目的:比较脑血管病患者行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应用血管缝合器或动脉压迫器止血的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1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均采用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治疗,观察组应用血管缝合器止血,对照组应用动脉压迫器止血。比较2组穿刺血管基本情况指标,止血效果指标,手术前后穿刺部位血管参数,并发症情况,及止血完成6、12、24 h采用Kolcaba舒适量表测评的患者舒适度。结果:2组患者术后检测ABI、穿刺部位股动脉周径、股动脉血流速度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平卧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一次止血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术后3 d穿刺动脉最小内径、收缩期血流峰速度均未见明显变化,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12 h Kolcaba舒适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血管病患者行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穿刺血管局部采用血管缝合器止血,与动脉压迫器止血比较,起效迅速、患者舒适度高,且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2018年01期 v.13 44-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马莲;张其梅;
目的:分析4例Miller-Fisher综合征(MFS)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人们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整理并且分析4例MFS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诊断、用药选择及转归等住院资料,院外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结果:本组患者中,2例以复视为首发症状,2例以肢体麻木为首发症状;2例表现为经典MFS三联征,2例只有三联征中的一项或两项,为MFS/GBS重叠型。本组4例患者均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神经传导速度减低等。头部CT或MRI检查无责任病灶表现。本组患者均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其中2例予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好转,但出院时仍有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出院6个月后随访,3例痊愈,1例伴轻微复视及肢体麻木症状。结论:MF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漏诊,对缺少典型三联征表现的可疑MFS患者,应全面细致询问病史、查体及完善腰穿、头颅MRI或CT、电生理检查及抗GQ1b抗体检测等辅助检查,免疫球蛋白为主要治疗手段,当经济不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激素治疗。
2018年01期 v.13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解为慈;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痛性神经病变患者应用甲钴胺不同用药方式治疗的疗效及对神经传导机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痛性神经病变患者135例,根据甲钴胺不同给药方式分为3组,A组45例给予甲钴胺肌内注射,B组45例给予甲钴胺静脉滴注,C组45例给予甲钴胺椎管内注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神经传导变化,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血浆Hcy;采用神经病变自觉症状问卷(TSS)评定的神经症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正中神经及腓神经MCV和S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增加,且C组最快,B组快于A组(P均<0.05);治疗后,3组患者血浆Hcy及TSS评分都有所下降,且C组最低,B组低于A组(P均<0.05);治疗后,A、B、C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77.78%、84.44%和9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不同给药方式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病变,静脉滴注与椎管内注射的治疗效果优于肌内注射,椎管内注射效果最显著。
2018年01期 v.13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彭素华;吴樊;李静;
目的:探讨意识关注下的下肢运动训练对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训练,观察组给予意识关注下的下肢运动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估步行功能,进行"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日常活动能力,测定平均步长、步宽、步速。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各评分、BBS评分、FAC评分、ADL评分,平均步长、步宽、步速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TUGT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意识关注下的下肢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步行、平衡运动功能,并且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018年01期 v.13 51-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