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 Cdk5及p35在星形胶质细胞正常及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研究

    龙根;谢敏杰;王伟;徐沙贝;刘晨辰;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5和p35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及缺血再灌注后的其表达变化趋势。方法:离体培养SD大鼠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dk5和p35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分布。对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进行糖氧剥夺/恢复(OGD/R)处理,Western blot检测Cdk5和p35在星形胶质细胞OGD/R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结果:Cdk5和p35均在星形胶质细胞中存在表达,以胞浆为主,胞核表达较少;两者表达分布一致。OGD/R后Cdk5和p35的表达呈早期显著上升,后期下降的趋势。结论:Cdk5和p35在星形胶质细胞中均存在表达,以胞浆为主,且两者表达分布基本一致。OGD/R后星形胶质细胞中的Cdk5和p35的表达呈动态变化。

    2018年04期 v.13 163-165+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脂氧素A_4抑制NLRP3炎性体参与其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吴乐;陈芳;黎红华;武强;

    目的:观察脂氧素A_4(LXA_4)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模型大鼠缺血脑组织周边区域的NLRP3阳性神经元数量和NLRP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CAO/R组和LXA_4组,采用线栓法制作MCAO/R模型,LXA_4组大鼠侧脑室注射0.2 mmol/L LXA_45μL;观察各组脑梗死体积、神经行为学评分、病灶周围NLRP3阳性神经元数及NLRP3蛋白表达。结果:LXA_4明显降低了MCAO/R模型大鼠脑梗死体积和神经行为学评分,减少大鼠缺血灶周边NLRP3阳性神经元数量及NLRP3蛋白表达。结论:LXA_4抑制NLRP3炎性体信号通路可能是其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2018年04期 v.13 16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电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大鼠脑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_1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王德龙;杨燕;姜凡;郭静;石天宇;屈媛媛;聂宏;杨添淞;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模型大鼠脑组织中TGF-β_1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束缚组和针刺组,各12只。模型组采用慢性复合应激因素制备CFS模型;束缚组仅给予与针刺相同时间的捆绑;针刺组给予百会、额区、顶区电针治疗;共15 d。RT-PCR技术检测各组TGF-β_1m 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TGF-β_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和束缚组大鼠海马和下丘脑中TGF-β_1m RNA转录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针刺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海马和下丘脑中TGF-β_1m RNA转录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束缚组和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中TGF-β_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针刺组大鼠海马和下丘脑中TGF-β_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束缚组和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能够降低CFS模型大鼠海马与下丘脑中TGF-β_1m RNA转录水平和TGF-β_1蛋白表达水平。

    2018年04期 v.13 169-17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82例诊治分析

    凌霞;李康之;申博;司丽红;杨旭;

    目的: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C-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HC-BPPV患者82例,登记临床基线资料,分析HC-BPPV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结果:(1)本组患者以位置性眩晕就诊者62例(75.6%),以位置性头晕就诊者12例(14.6%),以走路不稳就诊者8例(9.8%)。(2)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3 d内39例(47.6%),4~7 d 14例(17.1%),7~14 d 9例(11.0%),>14 d 20例(24.4%)。(3)诱因:劳累43例(52.4%),睡眠障碍31例(37.8%),情绪波动10例(12.2%),头外伤6例(7.3%),前驱感染3例(3.7%)。(4)发作持续时间:持续数秒钟16例(19.5%),持续数10 sec~1 min钟35例(42.7%),持续1~2 min19例(23.2%),持续2~5 min 2例(2.4%),持续时间>5 min 10例(12.2%)。(5)前庭双温检查:28例患者存在一侧前庭功能减低,其中22例(78.6%)与受累半规管侧别一致。(6)行Roll试验出现短暂向地性位置性眼震(DCPN)46例(56.1%),持续背地性DCPN 30例(36.6%),持续向地性DCPN 6例(7.3%),其中右侧受累50例(61.0%),左侧受累32例(39.0%)。(7)短暂向地性DCPN、持续向地性DCPN与持续背地性DCPN患者手法复位即时痊愈率分别为86.5%(45/52)、0%、73.3%(18/30),1周痊愈率分别为92.3%(48/52)、33.3%(2/6)、80.0%(24/30)。结论:HC-BPPV患者手法复位治疗有效,其中短暂向地性和持续背地性HC-BPPV患者手法复位有效率较高,持续向地性DCPN可能存在非耳石机制。

    2018年04期 v.13 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3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临床特点分析及治疗进展

    赵莹莹;张依;梁文野;徐慧珍;李尧;王瑞金;张拥波;

    目的:研究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临床特点,探讨治疗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NMOSD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并进行分析。结果:13例NMOSD患者中男女比例1∶3.3,平均(45±14)岁。急性脊髓炎11例,视神经炎9例,延髓最后区综合征2例,伴发皮肤瘙痒2例,肢体痉挛性疼痛3例。9例患者血和/或脑脊液AQP4-Ig G阳性,3例抗体阴性患者中1例MOG-Ig G阳性。11例MRI表现为脊髓长节段脱髓鞘信号伴强化,1例延髓背侧异常信号,1例视神经异常信号伴强化。大部分患者急性期给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或免疫球蛋白或血浆置换治疗,部分患者给予硫唑嘌呤预防复发。11例患者(84.6%)好转,1例患者(7.7%)无好转,1例患者(7.7%)自行缓解。8例(61.5%)呈复发病程,5例(38.5%)为单相病程。结论:NMOSD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除了典型的核心症状以外,还有很多非典型症状。大剂量激素冲击、血浆置换和免疫球蛋白治疗仍是目前急性期首选治疗方案,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和利妥昔单抗是预防发作的一线用药。

    2018年04期 v.13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下载次数: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延髓内侧梗死7例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王昌林;何丹;陈红兵;

    目的:探讨延髓内侧梗死(M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本科收治的确诊为MMI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9±0.7)岁,男女比例为5∶2,平均发病时间(5.6±0.5)d。均为急性病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言语不清、肢体无力和肢体感觉麻木,2例患者有嗜睡症状,1例患者进展性加重。所有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上显示延髓内侧高信号,其中2例诊断为双侧MMI,1例合并有新发枕叶梗死。5例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发现存在椎动脉局部狭窄或闭塞。结论:MMI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尤其双侧延髓内侧更加罕见。典型临床表现为突发起病的肢体瘫痪(双侧MMI会出现四肢瘫痪),同时常伴有迷走神经、舌下神经损伤症状。尽早完善头颅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早期本病的诊治。

    2018年04期 v.13 18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计划拔管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

    马淑娟;程玮涛;徐跃峤;

    目的:调查分析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管插管计划拔管失败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科重症监护室进行气管插管、带管时间>48 h、进行过气管插管拔管操作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与拔管结果相关的影响因素,比较拔管成功组与失败组之间因素的差异,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病例108例,拔管失败19例,成功89例。2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浅快指数、咳嗽反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CS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浅快指数及咳嗽反射可能是影响气管插管计划拔管成败的重要因素。

    2018年04期 v.13 184-186+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ABCA7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刘敬;孟新玲;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渐进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关于AD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大脑中胆固醇的代谢异常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诸多研究表明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7(ABCA7)与膜胆固醇含量和分布的调节、β-淀粉样蛋白(Aβ)的产生或沉积密切相关。ABCA7常见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散发性AD的发生有关。本文将ABCA7基因与散发性AD易感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8年04期 v.13 18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4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癫痫与偏头痛共病研究进展

    林尧;董红娟;肖哲曼;

    癫痫和偏头痛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均以反复发作的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胃肠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精神症状;均可有视觉先兆,发作后表现为躯体感觉异常、眩晕、偏瘫、失语和意识水平改变等症状,脑电图有异常改变;很多传统抗癫痫药对偏头痛治疗有效。本文对癫痫和偏头痛之间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及遗传学的联系进行综述,并对二者共病关系的研究前景做一定展望。

    2018年04期 v.13 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康复治疗帕金森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张继瑶;唐强;朱路文;李宏玉;王晨冰;梁碧莹;郑婷婷;

    康复治疗对帕金森病(PD)患者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PD康复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利于临床PD治疗的进一步研究。

    2018年04期 v.13 193-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1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胫神经分支切断术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马蹄内翻足

    高正玉;吴继霞;方勇;

    痉挛性马蹄内翻足(SEF)是影响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最常见原因,有效的治疗SEF对改善卒中患者移动能力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胫神经运动分支切断治疗马蹄内翻足的历史、作用机制、手术技术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2018年04期 v.13 19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人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超微结构研究

    吴双江;夏德林;贾娟;赖爽;

    目的:通过观察人涎腺腺样囊性癌(ACC)嗜神经侵袭超微结构,探究ACC嗜神经侵袭过程与机制。方法:我院收治的人涎腺ACC患者20例,取其神经标本,通过显微镜观察分析ACC嗜神经侵袭超微结构。结果:20例神经标本结构存在差异,8例正常神经外观呈现亮白色,有明显光泽,弹性较好;5例癌变组织附近神经标本粗细正常,呈亮白色,有光泽,弹性程度适中;7例明显变粗的神经标本较粗,外膜完整,表面无肿瘤组织包绕,颜色为白色,无光泽,弹性较差。超微结构显示肿瘤细胞会沿神经纤维侵袭,吞噬正常神经细胞。结论:人涎腺ACC嗜神经侵袭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ACC可通过神经纤维对周围组织进行侵袭。

    2018年04期 v.13 199-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5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超声引导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牛文勇;覃川;李柏成;戚倩;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HCH)患者超声引导微创清除术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88例HCH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44)。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微创清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微创血肿清除术。比较并且分析2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术中再出血、术后6个月Glasgow预后量表(GO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率(80.23±3.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34±3.01)%(P<0.05);术中再出血1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例(P<0.05)。术后6个月GOS分级,观察组恢复良好28例,中等残疾12例,重度残疾2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1例;而对照组分别是20、12、7、3、2例,观察组术后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为1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0%(P<0.05)。结论:与传统微创血肿清除术比较,超声引导微创清除术明显提高HCH患者血肿清除率,降低术中再出血,提高术后恢复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018年04期 v.13 20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8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及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

    李建军;王景;晁满香;史晓燕;

    目的:研究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及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9例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联合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12周帕金森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分和临床疗效、用WHO-QOL-2评分量表评定的生活质量及血尿酸水平。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3.33%(42/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7%(34/44)(P<0.05);观察组UPDRS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生理、环境、独立性、社会关系和心理评分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血尿酸水平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与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PD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尿酸水平。

    2018年04期 v.13 204-205+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颅内肿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刘正清;买买提艾力·吐尔逊;罗琴;

    目的:分析颅内肿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为预防和降低颅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接受颅内肿瘤切除术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的17个危险因素做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0例患者中15例(13.6%)发生颅内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后颅窝手术、幕下肿瘤、手术时长>4 h、术后脑脊液漏、术后留置导管时间>24 h、术后卧床时间>7 d、乳突气房或窦开放是颅内肿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手术时长>4 h、术后脑脊液漏是颅内肿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45岁、手术时长>4 h、术后脑脊液漏是颅内肿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8年04期 v.13 20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3种不同术式对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疗效的比较

    刘锋;肖三潮;千超;李峰;张毓;肖学谦;

    目的:分析3种不同术式对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疗效并且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行脑膜瘤切除术的62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经小脑幕入路组(n=18)、经乙状窦后入路组(n=17)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n=27),术后72 h采用MRI增强扫描评估3组肿瘤切除程度,比较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72 h,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根治性切除率达到77.78%,明显高于经小脑幕入路组和经乙状窦后入路组(P<0.05);但经小脑幕入路组和经乙状窦后入路组根治性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术后并发症显著高于经小脑幕入路组和经乙状窦后入路组(P<0.05),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3组NIHS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3、6个月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术后1、3、6个月3组KP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5),术后3、6个月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患者KPS评分明显高于经小脑幕入路组(P<0.05),术后6个月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患者KPS评分明显高于经乙状窦后入路组(P<0.05)。随访10个月到4年,3组均无死亡病例,术后第2、3年经小脑幕入路组出现2例(11.11%)肿瘤复发,术后第3年经乙状窦后入路组出现2例(17.65%)肿瘤复发,术后第4年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出现1例(3.70%)肿瘤复发,复发率为8.06%(5/62)。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肿瘤根治性切除率较高,术后神经损伤恢复显著、生活质量有效改善、复发率较小,但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

    2018年04期 v.13 208-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8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代谢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

    季雪亮;隋岩永;郭克光;王忠竹;

    目的:探究与分析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代谢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方法: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10 d为1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脑代谢、脑血流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11%,71.11%,P<0.05)。2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升高,搏动指数(PI)、颅内压降低,脑摄氧率升高(P<0.05),并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与单纯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比较,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提高疗效,改善脑血流指标,提高脑摄氧率。

    2018年04期 v.13 211-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 心理干预对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陈敏;孙涛;张小乔;霍江涛;李林鸿;祝河忠;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帕金森病(PD)伴抑郁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PD伴抑郁症患者36例,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与饮食、生活等基础治疗;心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均治疗8周。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2组患者抑郁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心理干预组HAMD评分(10.07±3.0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5.31±3.17)分(P<0.05),治疗总有效率(72.2%)高于对照组(44.4%)(P<0.05)。心理干预组SF-36评分中躯体功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情感职能和心理健康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减轻PD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疗效及生活质量。

    2018年04期 v.13 213-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表面肌电图在腰骶神经根病诊断中的价值

    陈海霞;赵瑞娟;

    目的:探究与分析表面肌电图在腰骶神经根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伴神经根损伤患者130例,均行CT、MRI检查和肌电图检查,且均经手术探查明确神经根损伤部位共177根,比较不同诊断方法与手术探查的符合率、不同神经根受损几率。根据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度疼痛组和中重度疼痛组,采集2组患者在完成自身重量时L_5~S_1水平竖脊肌、腓肠肌内侧头的表面肌电信号,比较其平均肌电值(AEMG)和中位频率的斜率(MFs)。结果:肌电图定位受损神经根敏感度为90.96%,明显高于CT检查定位(75.15%)和MRI检查定位(67.80%)(P<0.05),以腓浅神经受损率最高,且中重度疼痛组患者较轻度疼痛组竖脊肌、腓肠肌AEMG明显偏低(P<0.05),MFs绝对值明显偏大(P<0.05)。结论:表面肌电图定位神经根损伤部位较CT、MRI检查,有较高敏感度,能准确判断患者腰部和下肢神经肌肉功能状态,对临床诊断和判断预后有积极意义。

    2018年04期 v.13 215-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GLIA》优秀论文推荐

  • 脑缺血后N-myc下游调控基因2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

    Takarada-Iemata M;Yoshikawa A;Ta HM;Okitani N;Nishiuchi T;Aida Y;Kamide T;Hattori T;Ishii H;Tamatani T;Le TM;Roboon J;Kitao Y;Matsuyama T;Nakada M;Hori O;聂昊;

    脑缺血后血脑屏障(BBB)的破坏与外周细胞向脑内浸润、病孔损形成与进展、以及临床病程恶化密切相关。目前BBB完整性的调控机制,尤其是在永久性缺血后的调控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使用小鼠永久性脑缺血模型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星形胶质细胞N-myc下游调控基因2(NDRG2)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后BBB通透性的调控分子,该分子与分化和应激相关。免疫组化显示,在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NDRG2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增加。敲除NDRG2基因,脑梗死体积增加,免疫细胞在缺血同侧大脑半球积聚增加。MCAO后,NDRG2基因敲除小鼠缺血侧皮质的缺血灶内及灶周血管周围区域内的血清蛋白(包括纤维蛋白原和免疫球蛋白)的外渗增强此之,MCAO后NDRG2基因敲除小鼠体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表达也显著增加。在细胞培养中,NDRG2-/-星形胶质细胞中MMP-3的表达和分泌增加,这种增加可被腺病毒介导的NDRG2再表达所逆转。综上所述,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内的NDRG2可能通过调节MMP的表达,而在BBB通透性的调节和免疫细胞浸润中起到重要作用。

    2018年04期 v.13 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