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 电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血清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杨燕;李超然;王德龙;王玉琳;孙忠人;郭静;石天宇;屈媛媛;王月;马帅;王庆勇;杨添淞;

    目的:探讨电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影响。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各12只。电针组和模型组采用负重强迫游泳联合慢性应激刺激造模28 d,电针组于造模14 d后对大鼠进行电针治疗,选取双侧感觉区、百会穴、宁神穴,连续治疗14 d,模型组给予相同时间的捆绑,不予治疗。治疗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用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IL-10和IFN-γ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平台潜伏期延长(P<0.01),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平台潜伏期缩短(P<0.01),穿越平台次数增多(P<0.01)。模型组大鼠的血清TNF-α和IL-10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1),IFN-γ含量显著下降(P<0.01);电针组大鼠的血清TNF-α和IL-10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IFN-γ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电针可明显改善CFS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调节其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2019年11期 v.14 541-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2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 ]
  • 神经调节蛋白-1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张博;李凤君;左中夫;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蛋白-1(NRG-1)对早期糖尿病(DM)大鼠视网膜病变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对照(CONT)组、DM组、NRG-1组,每组10只。后两组大鼠采用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DM模型。造模成功后,NRG-1组玻璃体腔注射人重组NRG-1,CONT组、DM组玻璃体腔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4周后,HE染色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密度,免疫荧光检测视网膜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GFAP、MAP-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CONT组相比,DM组的GFAP表达明显升高,MAP-2表达及RGC密度明显下降(均P<0.01);与DM组相比,NRG-1组的GFAP表达明显下降,MAP-2表达及RGC密度明显增加(均P<0.01)。结论:NRG-1可能通过抑制胶质细胞活化,上调视网膜MAP-2表达,恢复视网膜RGC密度,从而对早期DM大鼠视网膜病变神经损伤有保护作用。

    2019年11期 v.14 544-546+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非空腹甘油三酯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

    崔琴;湛彦强;胡丹;王翠芳;张琦;徐露;姚涛;

    目的:探讨血浆非空腹甘油三酯水平(TG)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446例,记录其入院时血压、血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浆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3月时的预后,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患者年龄、BMI更大,基线NHISS评分、基线空腹血糖更高,冠心病、心房颤动患病率更高,非空腹TG水平较低(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吸烟、冠心病、房颤、基线空腹血糖、基线NIHSS评分和血浆非空腹TG水平是影响脑梗死预后的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非空腹TG水平(OR=0.548,95%CI 0.372~0.808,P=0.002)是脑梗死良好结局的预测因子。非空腹TG水平预测患者良好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9(95%CI 0.618~0.702,P=0.000),其预测临界值为非空腹TG 1.455 mmol/L时,敏感度为67.9%,特异度为61.8%。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非空腹TG水平是90 d良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

    2019年11期 v.14 547-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痴呆晚期患者死亡因素预测分析

    谭黎峰;吴晔;张晓凡;

    目的:探讨能预测痴呆晚期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建立适合住院重度痴呆患者死亡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痴呆患者144例,按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81例和死亡组63例。对影响痴呆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先后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痴呆患者死亡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校准度及辨别能力检验。结果:死亡组患者年龄较长(P<0.05),痴呆起病较晚(P<0.05),痴呆病程较短(P<0.05);存活组患者受教育程度较高(P<0.05),既往合并高血压比例较高(P<0.05)。存活组的肺部感染、发热、白细胞异常、电解质异常、血糖异常、肝肾功能异常和水肿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0.000),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死亡组(P=0.000),总蛋白水平低于死亡组(P=0.012)。存活组吃饭、穿脱衣、上厕所和行走能力高于死亡组(P<0.05)。肺部感染、血红蛋白值、既往合并高血压、行走、起病年龄和白细胞异常,为重度痴呆患者死亡预测风险因素。预测模型拟合度好。结论:肺部感染、低血红蛋白值、高血压、行走、起病年龄和白细胞异常,为重度痴呆患者死亡预测风险因素,其中高血压和血红蛋白为保护性因素。

    2019年11期 v.14 551-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探究团体正念认知疗法对惊恐障碍的疗效

    张宇珊;唐蕊;罗小清;卓瑜;

    目的:探究团体正念认知疗法对惊恐障碍(PD)患者的疗效。方法:PD患者120例,按单双号分为研究组(60例,完成56例)和对照组(60例,完成53例),2组均接受药物治疗,研究组同时接受团体正念认知疗法。在治疗前、治疗12周及治疗6月后分别对2组进行PD严重程度量表(PDSS)、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Form Y)、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评估和心跳知觉的心理追踪范式测试。结果:PDSS、STAI-Form Y中的S-AI因子、FFMQ中的有觉知地行动和不判断因子评分和心跳知觉水平在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组别×时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AI-Form Y中的T-AI因子、FFMQ中的观察、描述、不反应因子评分在组间效应和时间效应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正念认知疗法能有效缓解PD患者的焦虑症状,提高患者的正念水平,降低患者的心跳知觉水平。

    2019年11期 v.14 557-559+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Dravet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新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任明月;任立红;

    Dravet综合征(DS)被称为婴儿期严重肌阵挛性癫痫,是一种罕见的、灾难性的儿童期癫痫综合征,难以治愈,成年后会出现智力残疾、运动障碍等。其早期诊断主要依赖于主诉和临床表现。临床上对于DS的治疗尚缺少统一的标准并且效果不理想,为此,本文从早期诊断和寻找新的理想的药物治疗两方面综述DS的最新诊疗进展。

    2019年11期 v.14 560-561+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临床研究

  • 开颅手术与细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梅赞;张海军;乔建勇;

    目的:观察开颅手术与细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86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开颅手术组和细孔引流组,分别给予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和细孔引流术,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等级。结果:细孔引流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开颅手术组(P<0.05),残余血肿量、术后2周患侧各向异性分数(FA)值大于开颅手术组(P<0.05),血肿清除率低于开颅手术组(P<0.05),再出血率、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水电解质紊乱、癫痫发生率与开颅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GOS评分等级与开颅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低于开颅手术组(P<0.05),ADL评分高于开颅手术组(P<0.05)。结论:开颅手术与细孔引流术均可有效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且细孔引流术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开颅手术。

    2019年11期 v.14 562-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封堵治疗与药物治疗卵圆孔未闭隐源性卒中的疗效Meta分析

    李岩;郭大彩;李洪艳;车峰远;孟真;张园;

    目的:系统评价卵圆孔封堵治疗与药物治疗隐源性卒中(CS)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各数据库,纳入关于卵圆孔封堵治疗与药物治疗CS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4 584例患者。与药物治疗相比,PFO封堵治疗后复发性卒中发生率降低(OR 0.47,95%CI 0.33~0.65;异质性P=0.18,I2=29%);两种治疗方案发生TIA风险(OR 1.02,95%CI 0.54~1.94;异质性P=0.03,I2=57%)、出血风险(OR 0.95,95%CI 0.57~1.58;异质性P=0.32,I2=14%)和死亡风险(OR 1.35,95%CI 0.40~4.55;异质性P=0.03,I2=5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封堵治疗组新发房颤或房扑的发生率增高(OR 5.73,95%CI 3.08~10.67;异质性P=0.28;I2=20%)。结论:PFO封堵治疗在预防复发性卒中方面优于药物治疗,但封堵治疗可能会增加新发房颤或房扑的发生率。

    2019年11期 v.14 565-567+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探讨

    王彬;

    目的:探讨尿激酶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AIS患者120例,根据尿激酶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后是否出现HT分为HT组(11例)和非HT组(109例),对溶栓治疗后出现HT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T组与非HT组的治疗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史、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房颤史、入院血糖、入院NIHSS评分及溶栓24 h后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引起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房颤史、入院血糖、入院NIHSS评分及溶栓24 h后收缩压(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房颤史、入院血糖、入院NIHSS评分及溶栓24 h后收缩压是AIS患者发生HT的主要危险因素。

    2019年11期 v.14 568-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初始压力反应性指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性脑缺血的预测价值

    张彬;马肃;

    目的:探讨初始压力反应性指数(PRx)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预测价值。方法:aSAH患者220例,根据有无DCI发生分为DCI组(n=60)和非DCI组(n=160)。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SAH后DC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DCI组在改良Fisher分级≥Ⅲ级、Hunt-Hess分级≥Ⅲ级、WFNS分级≥Ⅳ级、脑水肿、手术时机4~7 d、低钠血症、低血红蛋白、低白蛋白血症的患者比例及颅内压(ICP)、动脉压(ABP)、PRx方面高于非DCI组(P<0.05);脑灌注压(CPP)低于非DCI组(P<0.05)。ICP、ABP、CPP、PRx预测DCI发生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30.25 mmHg、88.50 mmHg、40.15 mmHg、0.35。改良Fisher分级≥Ⅲ级、Hunt-Hess分级≥Ⅲ级、WFNS分级≥Ⅳ级、低钠血症、低白蛋白血症、ICP≥30.25 mmHg、ABP≥88.50 mmHg、CPP<40.15 mmHg、PRx≥0.35是影响a SAH后DCI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初始PRx与aSAH后DCI发生密切相关。

    2019年11期 v.14 571-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腰大池持续引流对重型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

    张光旭;张剑辉;丁妮荣;赵明华;白鹏;张鹏;谭万;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进行腰大池持续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伴SAH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6例,开颅术后观察组行腰大池持续引流,对照组行多次腰穿引流,比较2组不同时间段的脑脊液红细胞(RBC)计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术后1月发生脑梗死、脑积水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观察组治疗4 d、9 d的脑脊液RBC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C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P<0.01);观察组术后1月发生脑梗死、脑积水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OS预后良好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伴SAH患者进行术后腰大池持续引流可有效清除血性脑脊液,降低术后脑梗死、脑积水的发生,改善预后。

    2019年11期 v.14 574-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长春西汀联合常规治疗增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明霞光;杨淼;李强;尤晓涵;

    目的:研究长春西汀联合常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氧化应激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AC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5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联合组还予长春西汀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临床疗效、血清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和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血清ox-LDL、MDA、ET-1、vW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SOD、GSH-Px、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春西汀联合常规治疗ACI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疗效,还可以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但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增加。

    2019年11期 v.14 576-577+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介入栓塞术与夹闭术的对照研究

    何强;许进;

    目的:对比血管介入栓塞术与开颅显微夹闭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疗效。方法:136例aSAH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栓塞组(56例)与夹闭组(80例),2组分别行血管介入栓塞术和开颅显微夹闭术。对比2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免疫功能变化。结果:栓塞组术后3 d的IgG、IgM、IgA水平与术前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术后3 d的IgG、IgM、IgA水平均较术前1 d降低,栓塞组高于夹闭组(P<0.05)。栓塞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夹闭组,颅内感染、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均低于夹闭组(P<0.05)。2组术后6月的神经功能缺损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栓塞组的重度神经功能缺损占比显著低于夹闭组(P<0.05)。栓塞组的恢复良好率与夹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栓塞组的中度残疾率高于夹闭组,重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均低于夹闭组(P<0.05)。结论:相比开颅显微夹闭术,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aSAH具有手术耗时短、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神经功能损伤及免疫状态影响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2019年11期 v.14 578-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头皮针刺联合语言康复增强脑卒中失语症的疗效

    肖瑜康;李丹莹;李海峰;

    目的:观察头皮针刺联合语言康复治疗脑卒中失语症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失语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予常规语言康复治疗,观察组配合给予fMRI技术观察的多穴位头皮针刺治疗。应用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和失语生活质量检查评分值(SAQOL-39)评价语言功能恢复情况,采用BOLD-fMRI技术对患者的中枢激活脑区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为86.00%,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1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听语理解评分和CFCP、SAQOL-39评分上升更明显,针刺即刻后SMl、颞叶、枕叶、基底核区激活出现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头皮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

    2019年11期 v.14 581-582+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儿童悬吊训练系统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

    王婷;肖农;

    目的:研究儿童悬吊训练系统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采用儿童悬吊训练法治疗,观察组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肌痉挛程度、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2组治疗后的MAS评分均降低,GMFM-88评分和ADL评分均升高,且各评分观察组变化更显著(均P<0.05)。结论:儿童悬吊训练系统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有效减轻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痉挛程度,明显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2019年11期 v.14 583-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神经介入患者伴发抑郁焦虑的研究

    陈晨;王林玉;韩坤强;李振东;

    目的:了解神经介入患者伴发抑郁焦虑的发生率及诊疗情况。方法:连续纳入我院神经介入科的655例住院患者,将172例未行介入手术患者归为对照组,483例行介入手术患者归为介入组。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对2组进行评分,对焦虑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焦虑抑郁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介入组患者HAD焦虑亚量表与抑郁亚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介入组抑郁焦虑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介入手术是神经介入患者发生抑郁焦虑的危险因素(P<0.05)。抗抑郁焦虑药物主要为舍曲林(39.50%)、帕罗西汀(26.89%)、文法拉辛(25.63%)等。结论:神经介入患者伴发抑郁焦虑的比例较高,介入手术是患者抑郁焦虑的危险因素。

    2019年11期 v.14 585-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九味镇心颗粒与盐酸舍曲林片联合用药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

    林芳;胡豪;

    目的:探讨九味镇心颗粒与盐酸舍曲林片联合用药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期间湖北省襄阳市安定医院精神科收治的10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单用盐酸舍曲林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九味镇心颗粒,2组均连续治疗6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3、6周临床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治疗后1、3、6周总有效率分别为36.0%、62.0%、8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0%、40.0%、66.0%(P<0.05);治疗后1、3、6周2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用盐酸舍曲林片比较,九味镇心颗粒联合盐酸舍曲林片治疗产后抑郁症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2019年11期 v.14 587-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5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SRM-Ⅳ前庭功能诊疗系统改良坐-卧位试验对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的指导意义

    李玉娟;刘鹏;杨丹;

    目的:探讨SRM-IV前庭功能诊疗系统改良坐-卧位(SSPT)试验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指导意义。方法:BPPV患者311例,按自发眼震、改良SSPT试验、Dix-Hallpike试验、SRT试验顺序进行检查,比较改良SSPT试验诱发阳性率与经典变位试验判断患侧的准确性及复位成功率。结果:311例患者中,水平半规管结石(HC-BPPV)118例,后半规管结石(PC-BPPV)193例。假性自发眼震10例(3.2%),改良SSPT眼震226例(72.7%)。118例HC-BPPV中明确患侧96例(81.4%),改良SSPT试验阳性50例(52.1%),改良SSPT试验与经典变位试验结果一致43例(86.0%),结果不一致7例(14.0%),经典变位试验无法判定患侧22例(18.6%),其中经改良SSPT试验明确患侧19例。193例PC-BPPV中明确患侧181例(93.8%),改良SSPT试验阳性145例(80.1%),改良SSPT试验与经典变位试验结果一致143例(98.6%),结果不一致2例(1.4%),经典变位试验无法判定患侧12例(6.2%),经改良SSPT试验全部明确患侧。按经典变位试验判断结果复位有效率87.5%,按改良SSPT试验判断结果复位有效率95.6%(P<0.05)。结论:改良SSPT试验在判断BPPV患侧时准确率高。

    2019年11期 v.14 590-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道

  •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远期迟发性脑内出血1例

    何吉洪;练湘红;

    <正>颅脑外伤后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由原发性损伤决定,由撞击时所传递的动能引起,再加上大量的继发性损伤反应,几乎不可避免地加重原发性损伤。当头部外伤导致脑挫伤时,出血性病变通常在撞击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内进展,或扩大或发展为新的、非连续的出血性病变,这种现象称为挫伤出血性进展(hemorrhagic progression of contusion,HPC)~([1])。由于出血性挫伤标志着挫伤脑组织基本完全丧失功能,而且血液是大脑可接触到的毒性最强的物质

    2019年11期 v.14 593-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GLIA》优秀论文推荐(摘要编译)

  • 青少年应激引起腹侧海马长时程增强的持续增加:星形细胞谷氨酰胺合成酶的作用

    Ivens S;?al??kan G;Papageorgiou I;Cesetti T;Malich A;Kann O;Heinemann U;Stork O;Albrecht A;杜一星;

    童年期创伤是引发与压力有关的精神病的最重要风险因素之一,例如创伤后压力障碍或抑郁。尽管已证实星形胶质细胞在调节递质释放和突触可塑性中发挥作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星形胶质递质代谢在这种应激诱导的精神病理学中所起的作用。在啮齿动物,可以通过青少年应激暴露来模拟童年逆境,从而导致焦虑加剧以及成年后应对压力的能力下降。我们描述了这种幼年应激大鼠,无论成年期是否有其他应激,都会导致腹侧CA1(v CA1)Schaffer侧支的突触效力降低,而高频刺激后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LTP)增加。我们通过阻断星形胶质谷氨酸降解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测试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是否引起青少年应激后可塑性的持久变化。用蛋氨酸亚砜亚胺对正常大鼠的切片中GS的药理抑制的确模仿青少年应激对vCA1-LTP的影响,而提供谷氨酰胺足以使LTP正常化。评估在青少年、成年期或青少年/成年联合应激后,vCA1辐射层中的稳态mRNA水平揭示了GS、星形细胞谷氨酸和谷氨酰胺转运蛋白表达的明显变化。尽管青少年应激后GS mRNA表达水平持续降低,但GS蛋白水平保持稳定。本研究结果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和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在介导青少年应激对vCA1(与焦虑和情绪记忆处理有关的区域)的可塑性的长期影响中起关键作用。

    2019年11期 v.14 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