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满华;李军文;叶子翔;童禹浩;刘晓英;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刺激不同部位对不同分期卒中后吞咽障碍(PSD)的疗效,以及rTMS对改善患者吞咽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采用rTMS治疗PSD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手册5.1.0版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5.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629例样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脑卒中恢复期,rTMS较常规吞咽治疗能够更明显改善PSD患者的吞咽功能(P<0.05);高频双侧、高频健侧和低频健侧rTMS治疗均能有效地改善脑PSD患者的吞咽功能(P<0.05);rTMS对改善PSD患者吞咽相关生活质量无明显作用(P>0.05)。结论:脑卒中恢复期的高频双侧、高频健侧和低频健侧的rTMS治疗PSD的疗效较好,但对吞咽相关功能障碍的生活质量改善不明显。
2021年06期 v.16 31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6K] [下载次数:8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甘莉;王磊;龚玉来;魏鹏绪;王红艳;胥国文;
目的:观察体外膈肌起搏器(EDP)治疗结合吞咽功能常规训练对原发性帕金森病(PD)吞咽功能的疗效。方法:PD合并吞咽障碍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PD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吞咽功能常规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配合EDP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吞咽造影检查(VFSS),并采用洼田饮水试验、Rosenbek渗透-误吸等级量表(PAS)、改良钡剂吞咽障碍造影(MBSS)、柠檬酸诱导咳嗽反射测验(CRT)、Borg呼吸困难指数评分、运动自觉用力程度量表(RPE)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观察吞咽功能、咳嗽反射、呼吸疲劳程度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的饮水试验、PAS、MBSS、Borg、RPE评分及CRT通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的饮水试验、PAS、MBSS、Borg、RPE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的CRT通过率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DP治疗结合常规吞咽训练对合并吞咽障碍的原发性PD患者吞咽功能的疗效优于单一吞咽训练。
2021年06期 v.16 316-318+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莫丹;孙莉;
目的:探讨强化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睡眠呼吸暂停(OSA)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后OSA合并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强化组,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吞咽康复,强化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强化吞咽训练,包括强化吞咽肌群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呼吸训练与发声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渗透-误吸等级量表(PAS)评估患者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包括睡眠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_2)。结果:治疗前,2组的FOIS、PAS评分、AHI值和MSa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的FOIS和P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强化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强化组的AHI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MSaO_2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的AHI和MSaO_2和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AS评分与AHI值呈正相关性(r=0.462,P<0.05),PAS评分与MSaO_2值无明显相关性(r=-0.046,P>0.05)。结论:强化吞咽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及OSA症状。
2021年06期 v.16 319-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徐林;甄丽晓;齐宏顺;李培培;吕涌涛;冯肖亚;葛汝村;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尿激酶对大鼠脑出血(ICH)后血脑屏障(BBB)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经尾状核注射自体血建立ICH模型,造模成功后,40只大鼠随机分为ICH组和低(3万U/mL)、中(5万U/mL)、高剂量(10万U/mL)尿激酶组(L、M、H组),每组10只。造模成功3 h后,将不同剂量的尿激酶分别注入血肿处,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3 d,采用干湿重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斯蓝染色检测BBB渗透性,Western blot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变化。结果:与ICH组比较,L、M和H组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降低(均P<0.05),大鼠脑组织的EB染料血管外渗出减少(均P<0.05),脑组织ZO-1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MMP-9的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且L组(300 U尿激酶)的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最低,EB染料血管外渗出最少,脑组织ZO-1表达最高,MMP-9的表达最低,与M和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00 U尿激酶血肿腔内注射治疗能保护ICH后BBB的完整性,其机制可能与ZO-1表达增加及MMP-9表达降低有关。
2021年06期 v.16 323-325+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万家颖;王银;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伏立诺他(SAHA)与溴结构域蛋白4(BRD4)抑制剂JQ1联合用药在动物模型水平治疗脑胶质瘤的疗效。方法:采用MTT法测试SAHA、JQ1及二者联合用药对体外培养的U87、U251、U373MG和C6这4种胶质瘤细胞的抑制活性。选择抑制活性最强的胶质瘤细胞构建皮下荷瘤鼠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SAHA组、JQ1组及SAHA和JQ1联合用药组,连续灌胃给药18 d。每隔2天测量肿瘤体积、小鼠的体质量,计算小鼠体质量变化率;治疗18 d后,取下肿瘤称重,计算各组的抑瘤率。结果:体外抗肿瘤活性表明,联合用药对U87细胞抑制活性最强;选择U87细胞建模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联合用药能够显著地抑制U87肿瘤体积及重量的增长,优于单一使用SAHA和JQ1治疗;联合用药组的抑瘤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结论:SAHA和JQ1联合用药能够有效的抑制脑胶质瘤的生长,其效果强于单一使用SAHA或JQ1治疗。
2021年06期 v.16 326-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鑫;王军伟;杨涌涛;陈亮;郑方硕;李琼莉;徐新献;李兴贵;展群岭;金戈;
目的:探讨通过建立多因素联合预测模型的方法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远期临床预后。方法:通过使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118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溶栓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AIS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的因素,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联合预测值Y;采用ROC曲线验证Logistic回归模型的诊断效度。结果:纳入预后良好组56例(47.46%),纳入预后不良组62例(52.54%)。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比例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值增高、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S)评分降低、溶栓后出血率较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PECTS评分和基线NIHSS评分为影响静脉溶栓远期预后的因素(P<0.001);两者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的联合预测值Y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0,敏感度为60.70%、特异度为74.19%;优于单独使用ASPECTS评分(AUC=0.672、敏感度=82.10%、特异度=48.39%)和基线NIHSS评分(AUC=0.693、敏感度=75.00%、特异度=59.68%)作为单因素预测AIS溶栓患者预后的效果。结论:在AIS患者溶栓前的基线指标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ASPECTS评分、基线NIHSS评分等可作为预测AIS溶栓治疗患者90 d预后的预测因素。通过建立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计算的联合变量Y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更高。
2021年06期 v.16 330-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司丽红;李哲元;李响;李康之;凌霞;申博;杨旭;
目的:借助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探讨慢性单侧前庭病变(CUVP)患者的静息态脑自发活动的改变。方法:右侧CUVP患者18例纳入CUVP组,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8例纳入对照组。详细采集入组患者的病史;行眼震电图、冷热试验等前庭功能评价;行头晕残障量表(DHI)评分;行fMRI检查,计算比率低频振幅(fALFF),并分析fALFF值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UVP组患者右侧枕中回(X=30, Y=-84, Z=3)fALFF值显著降低(P=0.01,FWE校正);而右侧辅助运动区(X=9, Y=3, Z=54)fALFF值显著升高(P=0.01,FWE校正)。CUVP患者右侧枕中回的fALFF值与DHI评分呈负相关(r=-0.430, P=0.003),但与CP值和病程均无明显相关性(P=0.833, 0.784)。结论:CUVP患者右侧视觉皮质自发脑功能活动降低,感觉运动网络自发脑功能活动增高,推测中枢动态代偿不完全可能参与CUVP的发生,CUVP患者的视觉替代不足,主要依赖于加强姿势控制进行行为替代。
2021年06期 v.16 334-336+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何孔亮;芮琴琴;靳胜春;高德秀;王安珍;汪凯;王璐;
目的:观察药物联合正念认知治疗(MB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怜悯水平及病耻感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药物组和联合组,各40例。药物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联合组增加MBCT治疗,疗程8周。于治疗前、后,采用中文版自我怜悯量表(SCS-C)评估患者的怜悯感;采用Link病耻感量表评估患者的病耻感。结果:治疗前,2组的SCS-C和Link病耻量表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SCS-C各项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药物组各项评分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SCS-C总分、自我友善和正念得分高于药物组(均P<0.05),2组的普遍人性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Link病耻量表各项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药物组各项评分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Link病耻量表各项得分低于药物组(均P<0.05)。结论:MBCT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并提高患者自我怜悯水平。
2021年06期 v.16 337-339+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王磊;周晓琴;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我院收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135例纳入研究,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71例,女性组64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组PANSS的阴性症状分高于女性组,男性组在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记忆力项目上评分低于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协方差分析后,男性记忆力评分仍低于女性患者(P<0.01)。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较女性严重,记忆障碍尤为明显。
2021年06期 v.16 340-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姚冉;陈明鉴;李清;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针刺疗法治疗慢性失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案,共招募慢性失眠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疗法,治疗组给予rTMS联合针刺疗法。2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评估2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失眠严重指数(ISI);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通过多导睡眠图(PSG)评估患者的客观睡眠参数,包括睡眠潜伏期(SOL)、觉醒时间(WASO)、总睡眠时间(TST)和睡眠效率(SE)。记录2组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2组的PSQI及ISI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和4周,2组的PSQI及ISI量表评分均低于各组治疗前(均P<0.05),且治疗4周时,治疗组的PSQI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的IS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的PSG客观睡眠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的SOL和WASO较同组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4周后,2组的TST和SE较同组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治疗组TST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的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rTMS联合针刺治疗慢性失眠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且安全性高。
2021年06期 v.16 352-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娟利;张冀琳;姚力;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联合5-天麻素及倍他司汀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睡眠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BPPV合并睡眠障碍的患者2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128例。2组均给予5-天麻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经颅磁刺激,均治疗2周。于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价患者睡眠情况,眩晕障碍量表(DHI)评价眩晕程度,并比较2组临床总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的PSQI和DH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65.63%)(P<0.05)。结论:经颅磁刺激联合5-天麻素及倍他司汀能有效改善BPPV患者的睡眠障碍,疗效高于单独应用5-天麻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
2021年06期 v.16 35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李谷维;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2组均给与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康复护理,均治疗14 d。于入院当日和治疗14 d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的NIHSS评分和B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BI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预后。
2021年06期 v.16 357-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朱元霄;肖府庭;孙瑞;
目的:探讨团体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一对一组和团体组,各34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一对一组和团体组分别给予一对一和团体TOT;20 min/d,5 d/周,共训练8周。于治疗前、后进行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量表(FMA-U)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行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采用改良Ba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的U-FMA、UEFT及mB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3项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提高(均P<0.05),且团体组高于一对一组(均P<0.05)。结论:团体TOT较一对一TOT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021年06期 v.16 359-360+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郭庆夺;杨秋影;马美娜;于红;王旭鹏;吴春玲;李睿;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复合地佐辛对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脑出血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术后持续24 h静脉泵入地佐辛与咪达唑仑;观察组48例,术后持续24 h静脉泵入地佐辛与右美托咪定。记录术前及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包含手指血氧饱和度(SpO_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后12及24 h,采用Ramsay评分评估镇静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镇痛情况。术前及术后24 h检测血清炎性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0(IL-10)及IL-6;检测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包括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记录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24 h,观察组HR和MAP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2及24 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24 h观察组的血清TNF-α、IL-6、hs-CRP、MDA低于对照组(均P<0.05),IL-10、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地佐辛可降低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应激反应程度,提高镇痛、镇静效果,保护脑组织。
2021年06期 v.16 361-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靖;吴小云;王俊男;贾婕;安志恒;刘冬;
目的:探讨伴随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BD)的帕金森病患者(PD)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PD患者85例,根据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量表-香港版(RBDQ-HK)将PD患者分为伴随可能的RBD组(PD-RBD)40例和不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组(PD-nRBD)45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H-Y分期量表(H-Y)评价患者的运动症状;采用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患者的智能状况;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采用非运动症状问卷量表(NMSQ)评价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检验血清叶酸、维生素B_(12)、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Hcy)的表达水平。结果:与PD-nRBD组相比,PD-RBD组的病程较长(P<0.05),左旋多巴的等效使用剂量较大,为365(178.59, 540.82) mg(均P<0.05);2组的MMSE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H-Y分期、PDSS、HAMA、HAMD和NMSQ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的叶酸、维生素B_(12)、尿酸和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BDQ-HK评分与病程、左旋多巴等效剂量、H-Y分期、HAMA、HAMD、PDSS和NMSQ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PDSS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年龄、发病年龄、MMSE评分、叶酸、维生素B_(12)、尿酸和Hcy未见出现相关性(P>0.05)。结论:PD-RBD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临床症状更加明显。RBD与病程、运动症状、自主神经功能、睡眠质量和情绪等因素有关,需要及时治疗干预。
2021年06期 v.16 364-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