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 VDR启动子DNA甲基化在EAE神经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朱俊羽;楚兰;徐竹;高子丹;邵冰;丹珍卓玛;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启动子DNA甲基化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病程的影响。方法:C57BL/6雌性小鼠,分为对照组(n=12)和EAE组(n=48),EAE组通过注射MOG35-55建立EAE模型,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EAE组按Weaver’s 15分神经功能评分法分为0分亚组(n=10)、高分亚组(n=10)、低分亚组(n=10)。荧光定量PCR(QPCR)和免疫印迹(WB)检测VDR在各组小鼠脊髓腰段的表达水平;亚硫酸钠测序技术(BSP)检测各组VDR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结果:在透射电镜下观察EAE 0分亚组、高分亚组、低分亚组小鼠髓鞘结构,较对照组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0分亚组、低分亚组髓鞘环形结构存在,高分亚组髓鞘环形结构消失。在脊髓组织中,EAE 0分亚组、高分亚组、低分亚组VDR蛋白表达都低于对照组(P_(0分亚组)=0.0046;P_(高分亚组)=0.0088;P_(低分亚组)<0.0001);低分亚组较0分亚组进一步下降(P=0.0032),同时低分亚组较高分亚组也呈下降趋势(P=0.0134)。EAE各组VDR m RNA表达也呈下降趋势,都低于对照组(P_(0分亚组)>0.05;P_(高分亚组)=0.0439;P_(低分亚组)=0.0349),与0分亚组比较,低分亚组减少明显(P=0.0142)。各组小鼠VDR启动子DNA甲基化率都较低,且无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DR在EAE模型的不同神经功能评分亚组之间有表达差异,VDR启动子DNA的甲基化不是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2022年09期 v.17 497-501+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阿托伐他汀治疗改善脑出血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的临床研究

    孙一彤;任思颖;王丽琨;宋安军;毛远红;秦冠南;胡晓纯;李颖慧;李琦;伍国锋;

    目的:探索阿托伐他汀治疗脑出血能否改善患者发病后3月的临床预后。方法:纳入选择保守治疗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3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4例和他汀组47例。2组均按中国脑出血指南进行治疗,其中他汀组于入院后24 h内开始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此后按照20 mg/d的剂量继续服用90 d;随访主要结果指标是随机化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序贯分析及不良结局的患者比例,不良结局定义为死亡(m RS评分=6分)或重大残疾(m RS评分3~5分)。mRS≤2分认为临床结局良好。次要结局指标是治疗后患者血肿体积的影像学变化。结果:他汀组治疗有效且结局良好31例(65.96%);对照组结局良好31例(36.90%),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随访观察对照组死亡27例(32.14%),他汀组死亡6例(1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至随访结束他汀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没有因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而需停药者,且他汀组再次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无明显增加。结论:选择保守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于入院后24 h内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3月时患者预后情况,同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2022年09期 v.17 502-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非急性颅外段颈内动脉闭塞再通可行性及开通失败的预测因素研究

    夏宗梅;李斌;芦婷;张金平;

    目的:分析非急性颅外段颈内动脉闭塞再通可行性及影响开通的因素,并建立一个可预测闭塞再通失败的模型。方法:纳入自2015年1月到2021年9月我中心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外段颈内动脉闭塞并接受血管内闭塞再通治疗的患者83例,分析血管开通失败的因素(性别、年龄、既往史、发病到开通的时间、颈内动脉闭塞残端的角度、是否眼动脉返流),分析是否开通与相关自变量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一个可预测颈内动脉闭塞开通失败的模型。结果:在83例患者中,成功开通48例,手术的总体成功率为57.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颈内动脉闭塞开通失败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OR1.159,95%CI 1.041~1.328)、高血压(OR 6.213,95%CI 1.204~46.540)、冠心病(OR 0.025,95%CI 0.001~0.254)、糖尿病(OR 0.157,95%CI 0.014~1.108)、颈内动脉闭塞残端角度(OR 0.082,95%CI 0.008~0.550)、眼动脉未返流至海绵窦段(OR 0.002,95%CI 0~0.021)。将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的危险因素纳入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该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47(95%CI 0.898~0.996)。结论:非急性颅外段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技术上可行。男性、年龄越高、无冠心病、无糖尿病、颈内闭塞角度是钝角、眼动脉无返流是开通失败的预测因子。

    2022年09期 v.17 509-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重症肌无力患者症状经历及心理感受的质性研究

    沈凡;黄海珊;廖宗峰;易巧利;毛李烨;李玲;

    目的:全面了解重症肌无力患者症状经历及心理感受。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法,对17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归纳出3个主题,疾病相关症状:眼部症状、面部症状、球麻痹症状、颈部和四肢症状、呼吸症状;治疗相关症状;负性情绪经历:复发或加重的恐惧、病耻感、睡眠障碍、心理状态改变、灾难化解释。结论:重症肌无力患者存在多种症状困扰,承受着巨大的症状负担。

    2022年09期 v.17 514-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A1/A2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黎影;骆翔;

    星形胶质细胞是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会活化并改变其细胞特性,成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既往研究显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可释放营养因子、突触生成因子和细胞外基质,促进神经元存活、突触形成,同时星形胶质细胞也能产生促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MMP降解细胞外基质,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重塑。最近的转录组学证据表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具有多种亚群及不同的功能,包括神经保护和神经毒性双重效应。本文以星形胶质细胞的差异性活化为切入点,探讨了不同活化表型(A1/A2)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修复的影响。

    2022年09期 v.17 518-520+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下载次数:1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辣椒素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陈鑫;楚兰;

    近年来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发现,辣椒饮食是中国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等主要慢性病的独特保护因素。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辣椒素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辣椒素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2022年09期 v.17 52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促进神经元新生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刘欣媛;杜艳军;邓晓妮;王丽;陶一鸣;吴文辉;叶成;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呈进行性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属于中医痴呆的范畴。海马持续存在的神经元新生在人类整个生命过程中维持特定的认知功能。有研究认为AD早期海马神经元新生障碍出现在Aβ沉积之前,促进神经元新生或提高新生神经元的功能可能是改善AD神经元数目减少与功能减退病理机制的途径之一。本文对近年来关于通过促进神经元新生治疗AD的研究进行综述。

    2022年09期 v.17 524-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中的应用

    聂昭雯;康丽君;陈棉棉;许俊杰;刘忠纯;

    网络认知行为治疗(ICBT)是一种基于认知行为治疗原理,通过网络提供自助治疗的心理干预方法。近年来ICBT在不同人群中得到不等程度的运用与研究,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仍需要针对各人群的需求和特点作出调整设计,ICBT的个性化服务是其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现将抑郁症ICBT的简介、在不同抑郁症人群中的应用、影响疗效的因素及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前景予以综述,以期对抑郁症的治疗提供帮助。

    2022年09期 v.17 529-531+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1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缬芎滴丸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干良敏;魏守蓉;王文;薛存宽;

    目的:探讨复方缬芎滴丸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缬芎滴丸低剂量组、缬芎滴丸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9只,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进行评分;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后周边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Ang1)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的生成情况。结果:缬芎滴丸低剂量组、缬芎滴丸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比模型组减轻(P<0.05);各组大鼠脑缺血周边组织VEGF、Ang1及其受体Tie2蛋白表达量对比,缬芎滴丸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均高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芎滴丸可能通过促进大鼠脑缺血周边组织VEGF和Ang1/Tie2的生成,诱导脑缺血周边组织产生新生血管,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2022年09期 v.17 53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脑小血管病患者步态障碍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

    王金芳;王晏文;王万铭;李越秀;张玉梅;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步态能力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脑小血管病患者59例,分为跌倒组27例、非跌倒组32例。运用神经心理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定;采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简明运动试验(SPPB)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运动功能评价。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比较CSVD患者总体运动功能与认知功能的关系,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CSVD患者SPPB评分与注意/执行功能评分的关系。结果:59例患者的总体运动功能与认知功能均存在减退。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入组患者MMSE、MoCA总分与BBS评分及SPPB评分显著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CSVD患者SPPB评分与注意功能相关。结论:CSVD患者跌倒组步态与认知功能的障碍程度更严重,且步态障碍与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相关,CSVD患者注意功能下降与其运动功能减退相关。

    2022年09期 v.17 535-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血清补体C1q与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黄佳祥;黄清祥;陈景波;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1q与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2例纳入观察组,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斑块组(60例)和无斑块组(22例),再根据斑块性质,将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4例)和不稳定斑块亚组(26例)。另选取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血清补体C1q,比较各组血清补体C1q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血清补体C1q水平明显较高(P<0.05)。斑块组的血清补体C1q、TC及LDL-C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稳定斑块亚组比较,不稳定斑块亚组的血清补体C1q和LDL-C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38)。血清补体C1q及LDL-C是影响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补体C1q水平与IMT检测值呈正相关(P<0.001)。结论:ACI患者血清补体C1q水平呈高表达,其可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2022年09期 v.17 539-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颈部按摩相关颈动脉夹层致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2例并文献复习

    车秀娟;邵志刚;张振宇;廖耿;黎朝茂;

    目的:总结2例颈部按摩相关的颈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特点及诊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接受颈部按摩后出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前均接受过颈部按摩,病例1予血管内治疗(左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处血栓抽吸术及左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等处理,临床症状完全缓解,NIHSS评分由入院12分改善至出院时0分。病例2发病后先接受阿替普酶(0.9 mg/kg)静脉溶栓,后予血管内治疗(右侧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等处理,临床症状完全缓解,NIHSS评分由5分改善至出院时的0分。随访3月,2例患者均无新发临床症状。结论:颈部按摩可引起颈动脉夹层、闭塞,导致严重的脑梗死。对于该类患者,可采取血管内治疗(支架植入、抗栓等)方案,及时处理夹层导致的闭塞血管,从而获得良好预后。

    2022年09期 v.17 542-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机械通气程序化撤机策略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

    王芳;舒李慧;杨晶;

    目的:分析机械通气程序化撤机策略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机械通气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程序化组与非程序化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根据病种和病情予以神经内科基础治疗,程序化组采取程序化撤机过程,非程序化组采取经验性撤机过程。观察并记录2组拔管相关指标、撤机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撤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相关情况。结果:程序化组的拔管时间及HCT均低于非程序化组(均P<0.05);程序化组的撤机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短于非程序化组(均P<0.05),撤机成功率高于非程序化组,且呼吸机相关肺炎率降低(均P<0.05),48 h内再插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程序化组在ICU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非程序化组(均P<0.05),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脑血管患者实施机械通气程序化撤机策略能有效提高撤机成功率,减少撤机及拔管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

    2022年09期 v.17 545-546+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病情及预后的影响

    马慧;杜和宝;苏增锋;张凤;朱天宝;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对判断病情及预后的作用。方法:纳入1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初发102例,复发60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治疗第2天及第8天查血浆D-D水平,比较初发(初发组)和复发脑梗死(复发组)患者血浆D-D水平;根据2次的D-D水平检测结果分为持续升高、短暂升高和正常3亚组,比较不同D-D水平的初发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灶大小、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21 d后的Barthel指数(BI),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结果:初发组血浆D-D水平短暂升高比例高,而复发组持续升高比例高(P<0.01)。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D-D持续升高亚组以大梗死灶为主,短暂性升高亚组以小梗死灶为主,正常亚组以腔隙性梗死灶为主(均P<0.05);NIHSS评分结果显示,持续升高亚组以重度卒中为主,正常亚组以轻度卒中为主(均P<0.05),短暂升高亚组3种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持续升高亚组以重度依赖为主(P<0.05),其他2组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水平短暂升高为多,而复发患者D-D水平持续升高为多。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水平升高及持续升高,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灶大、病情重、预后差有关。

    2022年09期 v.17 547-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一种少见的多发性硬化影像学表现并文献复习

    刘凤霞;谢祎;刘举;赵志华;刘洪波;谢南昌;

    目的:探讨以急性期类脑脊液信号黑洞为表现的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报道我院2例以急性期类脑脊液信号黑洞为表现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并结合文献对急性期类脑脊液信号黑洞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文报道的2例患者均表现为言语不利伴肢体无力,同时伴感觉异常、小便失禁等症状。2例患者在MS急性期行MRI脑平扫+增强:T1像均表现出类脑脊液信号的黑洞,增强扫描黑洞显示出边缘强化或环形强化。激素治疗后病灶明显缩小或消失。结论:多发性硬化患者在急性期会出现类脑脊液信号黑洞,其对激素反应良好。

    2022年09期 v.17 550-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异常肌电反应联合ZL波监测在面神经减压术中应用价值

    谭凯儒;李艳萍;简敏威;陈敏;李袅艳;

    目的:探讨异常肌电反应(AMR)及ZL波(ZLR)监测在面神经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面肌痉挛患者6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监测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面神经减压术治疗,术中不做神经电生理监测处理;监测组面神经减压术前、术中及术后均实施AMR监测联合ZL波监测。结果:31例监测组患者中,28例患者术前记录到典型AMR波形,经面神经减压术处理后,26例AMR消失。术中无法通过AMR确定责任血管者,采用ZLR监测明确责任血管。监测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6月内面肌痉挛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面肌痉挛患者的面神经减压术治疗中,AMR监测联合ZLR监测的应用,可准确鉴别责任血管,为面肌痉挛患者的手术治疗及预后改善提供支持。

    2022年09期 v.17 553-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短篇论著

  • 简易颅脑定位器辅助下引流术对老年脑出血患者早期神经功能影响

    陈小奇;苏忠周;

    <正>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其高致死、致残率等造成极大的社会家庭负担~([1,2])。老年患者全身机能减退,对开颅手术耐受能力差,而保守治疗血肿清除时间长,易导致各种并发症。血肿穿刺引流术是目前神经外科常用的脑出血的治疗方法,笔者自主研发的简易颅脑定位器(图1)(专利号:ZL2015 2 0651466.8)可极大提高穿刺精准度。本研究对比分析简易颅脑定位器辅助下穿刺引流术与保守治疗高龄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以期获得更适用于老年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方案。

    2022年09期 v.17 556-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GLIA》优秀论文推荐(摘要编译)

  • 小胶质细胞缺乏加速朊病毒病但不增强朊病毒在大脑中的积累

    Barry M Bradford;Lynne I McGuire;David A Hume;Clare Pridans;Neil A Mabbott;杜一星;

    朊病毒病是与朊病毒蛋白错误折叠相关的传染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先前的研究表明,减少小胶质细胞会加速中枢神经系统(CNS)朊病毒病并增加朊病毒在大脑中的积累,这表明小胶质细胞通过吞噬和破坏朊病毒以提供神经保护作用。在Csf1rΔFIRE小鼠中,删除Csf1r中的增强子会特异性地阻止小胶质细胞的发育。然而该小鼠大脑发育正常,并且未显示出如其他小胶质细胞缺陷模型中报道的缺陷。用Csf1rΔFIRE小鼠作为研究小胶质细胞缺乏对中枢神经系统朊病病的影响的改良模型。尽管Csf1rΔFIRE小鼠比野生型小鼠更早地死于CNS朊病毒病,但它们大脑中朊病毒的积累却减少了。而星形胶质细胞则表现出更早的非极化反应性激活,增强了对神经元内容物的吞噬作用和非折叠蛋白质反应。我们的数据表明,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朊病毒病中的作用并非简单地吞噬和破坏朊病毒,而是提供宿主保护并限制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有害活动。

    2022年09期 v.17 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