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玥;陈曼;初云惠;庞晓伟;秦川;田代实;
目的:探究共轭亚油酸(CLA)对脂多糖(LPS)刺激的小胶质细胞炎症表型转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体外构建LPS刺激的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给予CLA处理24 h。(2)PPARγ抑制剂GW9662处理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同时给予CLA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荧光的方法探究小胶质细胞的炎症表型转化。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LPS刺激小胶质细胞后,促炎分子IL-6、i NOS、IL-1β和TNF-α转录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调(均P<0.05);小胶质细胞内促炎标志物CD16/32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抗炎标志物CD206水平明显降低(P<0.05)。(2)与单纯LPS刺激相比,给予CLA处理后,小胶质细胞促炎基因被下调(均P<0.05),而抗炎基因上调(均P<0.05)。(3)给与PPARγ抑制剂处理后,与CLA处理组相比,小胶质细胞的促炎基因表达明显上调(均P<0.05),抗炎基因表达明显下调(均P<0.05)。结论:CLA可能通过激活PPARγ通路调控小胶质细胞由促炎表型向抗炎表型转化。
2022年10期 v.17 563-566+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军;唐志坚;吴雅奇;刘胜文;王煜;
目的:明确Zn2+交联的海藻酸钠水凝胶(AH)三维支架的理化特性、超微结构、管道结构的稳定性;评价AH与脊髓神经干/祖细胞(NSPCs)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Zn2+与海藻酸钠交联制备AH三维支架;光镜和扫描电镜评估其微管道结构;光谱分析仪测定盐酸洗涤后水凝胶内部残留Zn2+含量;分离和培养胎鼠(E14)脊髓NSPCs;细胞培养环境下用磷酸盐缓冲液孵育AH三维支架18周,光镜下观察内部管道变化情况,测量重量变化;脊髓NSPCs与AH三维支架共培养,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SPCs的分化。结果:AH三维支架管道直径为(93.26±6.24)μm,管道密度为(9.72±2.37)/mm2,管道孔隙率为(66.22±8.97)%;经过盐酸洗涤8次后,AH三维支架内Zn2+浓度为0.08 nmoL/mg;脊髓NSPCs在AH三维支架表面的存活率>90%,且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结论:AH三维支架仅含有极低浓度的Zn2+,且具有稳定的拓扑结构,与脊髓NSPCs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2022年10期 v.17 567-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金迪;李芹;吴月霞;朱慧;单勇;刘海超;王起;张绿明;王培福;杨静;
目的:探讨重庆卒中评分(CQSS)对腔隙性卒中(LS)患者的短期不良预后及早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期间在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LS患者294例,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并进行CQSS评分;主要结局事件为出院时不良预后(改良Rankin评分≥3分),次要结局事件为出现END;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判断CQSS对结局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根据出院时的m 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58例,预后良好组236例;预后不良组的首次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首次CQSS评分、CQSS评分增幅均高于预后良好组,且首次CQSS评分和NIHSS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earson系数=0.914,P<0.001)。CQSS对LS患者在出院时存在不良预后的风险具有较好的预测意义(AUC=0.760,95%CI 0.692-0.829,P<0.001),截断值为5分。CQSS评分对于出现END事件的预测准确度较低(AUC=0.613,95%CI 0.538-0.689,P=0.007)。结论:CQSS评分对LS患者短期不良结局发生风险预测价值较高,评分越高出现不良预后的风险越大,对于发生END的风险预测价值一般,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以提高对END事件的预测效能。
2022年10期 v.17 571-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胜旗;徐伟东;厉华;陈如东;
目的:分析镜像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指标以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39对破裂的镜像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将以下参数纳入条件Logistic回归:动脉瘤高度、宽度、颈宽、尺寸比、纵横比、宽/颈比、高/宽比、颈内动脉直径、是否有子瘤及动脉瘤高度>宽度。将单因素分析中与破裂有显著相关(P<0.05)的参数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在本中心的434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中使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检验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动脉瘤有子瘤(OR=8.852,P=0.024)、动脉瘤高度>宽度(OR=18.250,P=0.011)和动脉瘤宽度(OR=1.645,P=0.024)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其AUC值分别为0.737、0.761及0.686。结论:动脉瘤宽度、动脉瘤高度>宽度和有子瘤可能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子瘤形成是评估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最佳因素。
2022年10期 v.17 575-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欣;宋文慧;秦川;田代实;潘邓记;
目的:探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粒淋比)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IIDD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在武汉同济医院确诊的中枢神经系统IIDDs患者81例纳入病例组,包括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23例,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MOGAD)者19例,多发性硬化(MS)25例,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A-GFAP-A)14例;并选择同时期入院的非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20例纳入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的人口学数据及临床资料。采用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检测血常规,比较外周血粒淋比在对照组及各病例组的区别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NMOSD及A-GFAP-A患者的粒淋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4,0.0014);MOGAD和MS患者的粒淋比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0.205)。各病例组患者的粒淋比与入院时EDSS评分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粒淋比在NMOSD及A-GFAP-A中会升高,但无法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
2022年10期 v.17 579-581+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孟祥荷;王翠;连亚军;刘洪波;李钰娟;杜丽媛;刘凤霞;谢南昌;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并前瞻性登记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708例,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在随访期间是否发生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收集2组的临床资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脑梗死组12例(1.7%),对照组696例(98.3%)。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组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病灶切除部位、手术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房颤、冠心病、术后抗凝治疗、手术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长后,左上肺叶切除术(OR=10.670,95%CI 2.021~56.325,P=0.005)、左全肺切除术(OR=13.726,95%CI 1.398~134.746,P=0.025),糖尿病(OR=6.021,95%CI 1.483~24.436,P=0.012)和高脂血症(OR=6.786,95%CI 1.337~34.455,P=0.021)与肺癌患者术后发生脑梗死独立相关。结论:左上肺叶切除术、左全肺切除术、糖尿病病史和高脂血症病史可能是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2年10期 v.17 582-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莉;王舒;沈晓艳;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真性球麻痹患者42例,随机分为假刺激组、低强度组、高强度组,每组14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假刺激组予以假性tDCS刺激,低强度组予以1 mA tDCS电刺激,高强度组予以2 mA tDCS电刺激;均为20 min/次,5次/周,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采用纤维内镜下吞咽困难严重程度量表(FEDSS)、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评分和表面肌电(sEMG)数据进行评定和分析。结果:治疗后,低强度组和高强度组的FEDSS评分低于假刺激组(均P<0.05),且高强度组低于低强度组(均P<0.05);低强度组和高强度组的MMASA评分和sEMG平均肌电值均高于假刺激组(均P<0.05),且高强度组高于低强度组(P<0.05)。结论:低强度、高强度tDCS电刺激均可改善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且高强度刺激疗效可能优于低强度刺激。
2022年10期 v.17 587-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