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著

  • 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更新):Bárány协会及国际头痛协会共识文件

    邢玥;凌霞;王钰茹;荣良群;杨旭;Thomas Lempert;Jes Olesen;Joseph Furman;John Waterston;Barry Seemungal;John Carey;Alexander Bisdorff;Maurizio Versino;Stefan Evers;Amir Kheradmand;David Newman-Toker;

    本文介绍了由Bárány协会国际前庭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Vestibular Disorders,ICVD)委员会和国际头痛协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偏头痛分类小组共同制定的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的诊断标准。本文包含了部分文献更新,原2012版本的诊断标准仍然不变。诊断标准包括VM和很可能的VM两类。根据常规的IHS流程,VM作为一个新的疾病类型,将首先被纳入第三版国际头痛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ICHD)的附录。随着研究证据的进一步增加,很可能的VM也有待被纳入到未来的ICHD版本中。VM的诊断包括:反复发作的前庭症状、偏头痛的病史、前庭症状与偏头痛症状存在时间关联,且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前庭症状发生的相关病因。符合VM诊断的症状包括多种类型:如眩晕、头动诱发的头晕伴恶心等,但临床上,上述症状的严重程度须为中度或重度,急性发作的持续时间需在5 min~72 h。

    2022年10期 v.17 559-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10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论著

  • 共轭亚油酸通过PPARγ通路调控小胶质细胞的炎症表型

    唐玥;陈曼;初云惠;庞晓伟;秦川;田代实;

    目的:探究共轭亚油酸(CLA)对脂多糖(LPS)刺激的小胶质细胞炎症表型转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体外构建LPS刺激的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给予CLA处理24 h。(2)PPARγ抑制剂GW9662处理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同时给予CLA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荧光的方法探究小胶质细胞的炎症表型转化。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LPS刺激小胶质细胞后,促炎分子IL-6、i NOS、IL-1β和TNF-α转录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调(均P<0.05);小胶质细胞内促炎标志物CD16/32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抗炎标志物CD206水平明显降低(P<0.05)。(2)与单纯LPS刺激相比,给予CLA处理后,小胶质细胞促炎基因被下调(均P<0.05),而抗炎基因上调(均P<0.05)。(3)给与PPARγ抑制剂处理后,与CLA处理组相比,小胶质细胞的促炎基因表达明显上调(均P<0.05),抗炎基因表达明显下调(均P<0.05)。结论:CLA可能通过激活PPARγ通路调控小胶质细胞由促炎表型向抗炎表型转化。

    2022年10期 v.17 563-566+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Zn~(2+)交联的海藻酸钠三维支架的理化特性及其与脊髓神经干/祖细胞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周军;唐志坚;吴雅奇;刘胜文;王煜;

    目的:明确Zn2+交联的海藻酸钠水凝胶(AH)三维支架的理化特性、超微结构、管道结构的稳定性;评价AH与脊髓神经干/祖细胞(NSPCs)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Zn2+与海藻酸钠交联制备AH三维支架;光镜和扫描电镜评估其微管道结构;光谱分析仪测定盐酸洗涤后水凝胶内部残留Zn2+含量;分离和培养胎鼠(E14)脊髓NSPCs;细胞培养环境下用磷酸盐缓冲液孵育AH三维支架18周,光镜下观察内部管道变化情况,测量重量变化;脊髓NSPCs与AH三维支架共培养,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SPCs的分化。结果:AH三维支架管道直径为(93.26±6.24)μm,管道密度为(9.72±2.37)/mm2,管道孔隙率为(66.22±8.97)%;经过盐酸洗涤8次后,AH三维支架内Zn2+浓度为0.08 nmoL/mg;脊髓NSPCs在AH三维支架表面的存活率>90%,且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结论:AH三维支架仅含有极低浓度的Zn2+,且具有稳定的拓扑结构,与脊髓NSPCs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2022年10期 v.17 567-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应用重庆卒中评分预测腔隙性卒中患者短期不良预后风险

    金迪;李芹;吴月霞;朱慧;单勇;刘海超;王起;张绿明;王培福;杨静;

    目的:探讨重庆卒中评分(CQSS)对腔隙性卒中(LS)患者的短期不良预后及早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期间在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LS患者294例,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并进行CQSS评分;主要结局事件为出院时不良预后(改良Rankin评分≥3分),次要结局事件为出现END;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判断CQSS对结局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根据出院时的m 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58例,预后良好组236例;预后不良组的首次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首次CQSS评分、CQSS评分增幅均高于预后良好组,且首次CQSS评分和NIHSS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earson系数=0.914,P<0.001)。CQSS对LS患者在出院时存在不良预后的风险具有较好的预测意义(AUC=0.760,95%CI 0.692-0.829,P<0.001),截断值为5分。CQSS评分对于出现END事件的预测准确度较低(AUC=0.613,95%CI 0.538-0.689,P=0.007)。结论:CQSS评分对LS患者短期不良结局发生风险预测价值较高,评分越高出现不良预后的风险越大,对于发生END的风险预测价值一般,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以提高对END事件的预测效能。

    2022年10期 v.17 571-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镜像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危险因素分析

    胡胜旗;徐伟东;厉华;陈如东;

    目的:分析镜像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指标以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39对破裂的镜像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将以下参数纳入条件Logistic回归:动脉瘤高度、宽度、颈宽、尺寸比、纵横比、宽/颈比、高/宽比、颈内动脉直径、是否有子瘤及动脉瘤高度>宽度。将单因素分析中与破裂有显著相关(P<0.05)的参数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在本中心的434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中使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检验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动脉瘤有子瘤(OR=8.852,P=0.024)、动脉瘤高度>宽度(OR=18.250,P=0.011)和动脉瘤宽度(OR=1.645,P=0.024)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其AUC值分别为0.737、0.761及0.686。结论:动脉瘤宽度、动脉瘤高度>宽度和有子瘤可能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子瘤形成是评估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最佳因素。

    2022年10期 v.17 575-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粒淋比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陈欣;宋文慧;秦川;田代实;潘邓记;

    目的:探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粒淋比)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IIDD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在武汉同济医院确诊的中枢神经系统IIDDs患者81例纳入病例组,包括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23例,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MOGAD)者19例,多发性硬化(MS)25例,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A-GFAP-A)14例;并选择同时期入院的非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20例纳入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的人口学数据及临床资料。采用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检测血常规,比较外周血粒淋比在对照组及各病例组的区别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NMOSD及A-GFAP-A患者的粒淋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4,0.0014);MOGAD和MS患者的粒淋比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0.205)。各病例组患者的粒淋比与入院时EDSS评分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粒淋比在NMOSD及A-GFAP-A中会升高,但无法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

    2022年10期 v.17 579-581+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发生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

    孟祥荷;王翠;连亚军;刘洪波;李钰娟;杜丽媛;刘凤霞;谢南昌;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并前瞻性登记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708例,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在随访期间是否发生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收集2组的临床资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脑梗死组12例(1.7%),对照组696例(98.3%)。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组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病灶切除部位、手术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房颤、冠心病、术后抗凝治疗、手术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长后,左上肺叶切除术(OR=10.670,95%CI 2.021~56.325,P=0.005)、左全肺切除术(OR=13.726,95%CI 1.398~134.746,P=0.025),糖尿病(OR=6.021,95%CI 1.483~24.436,P=0.012)和高脂血症(OR=6.786,95%CI 1.337~34.455,P=0.021)与肺癌患者术后发生脑梗死独立相关。结论:左上肺叶切除术、左全肺切除术、糖尿病病史和高脂血症病史可能是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2年10期 v.17 582-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强度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孙莉;王舒;沈晓艳;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真性球麻痹患者42例,随机分为假刺激组、低强度组、高强度组,每组14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假刺激组予以假性tDCS刺激,低强度组予以1 mA tDCS电刺激,高强度组予以2 mA tDCS电刺激;均为20 min/次,5次/周,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采用纤维内镜下吞咽困难严重程度量表(FEDSS)、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评分和表面肌电(sEMG)数据进行评定和分析。结果:治疗后,低强度组和高强度组的FEDSS评分低于假刺激组(均P<0.05),且高强度组低于低强度组(均P<0.05);低强度组和高强度组的MMASA评分和sEMG平均肌电值均高于假刺激组(均P<0.05),且高强度组高于低强度组(P<0.05)。结论:低强度、高强度tDCS电刺激均可改善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且高强度刺激疗效可能优于低强度刺激。

    2022年10期 v.17 587-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缺血性卒中后小胶质细胞的异质性活化对脑内皮细胞的作用

    许瑶;周罗绮;秦川;田代实;王伟;

    缺血性卒中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在卒中引起脑损伤的多种机制中,活化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至关重要。新兴的单细胞测序技术促进了对小胶质细胞异质性活化的认识。血脑屏障具有维持脑内环境稳态的关键作用,脑血管内皮细胞是血脑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血管相关的小胶质细胞可以直接接触脑血管内皮细胞,进而影响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参与调控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脑血流动力学,并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血管新生。进一步探索小胶质细胞的异质性活化对脑血管内皮细胞作用,有望为缺血性卒中研发新的治疗思路。

    2022年10期 v.17 591-592+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李苏亚;奚广军;李在望;张剑平;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多能干细胞。近来研究发现,MSCs分泌的外泌体具有促进神经细胞再生、调节免疫反应、促进血管生成等多种功能。本文主要综述MSCs源外泌体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以期探讨出其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2022年10期 v.17 593-594+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后损伤修复的动员策略及机制研究进展

    张四美;金亚菊;杨晰宸;张彭跃;寸勇丹;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的特点,是导致我国成年人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卒中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仍缺乏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SCs)的增殖与分化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近来研究表明,激活eNSCs并增强其治疗效果可能是治疗脑卒中有效策略。本文对eNSCs在缺血性脑卒中损伤修复动员,以及促进eNSCs增殖与分化的策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2年10期 v.17 595-597+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进展

    付仲娇;随晓菲;陈毅;尤志珺;

    脑微出血指脑内微小血管病变所致含铁血黄素、铁蛋白等在微小血管周围沉积,是一种脑实质的亚临床损害,也是脑小血管病的一个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在颈动脉的表现,病理变化早期首先表现为内-中膜的增厚,继而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斑块体积逐渐增大,产生血管狭窄甚至闭塞。颈动脉粥样硬化往往与脑微出血并存,且此类患者通常无症状。本文将对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及血管内治疗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2022年10期 v.17 598-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针灸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进展

    王雪;杨添淞;孙忠人;王玉琳;冯楚文;杨燕;王庆勇;屈媛媛;王德龙;孙维伯;李超然;

    肠道菌群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且针刺治疗神经、精神疾病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基于微生物-肠-大脑轴理论,检索近年来文献并进行总结,从神经、免疫、内分泌等方面来阐述针刺通过调控肠道菌群以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机制,并以常见神经、精神疾病如缺血性卒中、帕金森病、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和失眠进行举例表述。

    2022年10期 v.17 602-603+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下载次数:9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机制

    任文乾;王梓尧;张艺凡;耿婉月;刘静竹;倪虹;

    周围神经损伤会影响机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随着对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周围神经再生的理论体系。本文基于周围神经离断后的微观改变、修复过程、影响神经再生的因素及修复方案与修复机制等,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机制加以综述。

    2022年10期 v.17 604-605+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下载次数:1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正念呼吸训练+医护全程陪同在幽闭恐惧症患者行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

    李瑾;乐建容;

    目的:探讨正念呼吸训练+医护全程陪同在幽闭恐惧症患者行磁共振(MRI)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筛选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在某三甲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行MRI检查过程中(曾)出现幽闭恐惧症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外,给与正念呼吸训练及检查时医护全程陪同。比较2组的干预有效率,干预前、后的心率和血压,MRI影像的图文质量,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及2组在干预前后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量表评分。结果:干预组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心率低于对照组、MRI影像的图文质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对医护人员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的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念呼吸训练+医护全程陪同应用幽闭恐惧症的患者中,可以有效降低其在MRI检查过程中幽闭恐惧症的发作、稳定患者情绪、提高MRI图文质量及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同时对缓解患者的焦虑状态有一定的作用。

    2022年10期 v.17 606-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超声引导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的效果观察

    胡勇;李烨;赵胜豪;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骨科于收治的556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69例,予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287例,在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监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并比较麻醉前和麻醉后15 min血流动力学数据;比较2组的麻醉指标;于术后3 h、6 h、12h、24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并比较患者的其疼痛程度;比较麻醉前及麻醉15 min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麻醉时间、感觉阻滞时间、感觉恢复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均明显短对照组(均P<0.05);麻醉后15min,观察组MAP和SPO2高于对照组(均P<0.05),HR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为(2.12±1.2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4±1.57)分(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相比具有麻醉效果好、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镇痛效果好的优点,更适用于膝关节镜手术麻醉。

    2022年10期 v.17 609-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灯银脑通对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

    韩征宇;翟倩倩;王俊玲;刘清萍;

    目的:观察灯银脑通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临床疗效。方法:PSCI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3例。2组均给予PSCI常规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灯银脑通治疗。2组均治疗12周。在治疗前、治疗后12周分别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的认知状态;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检测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对照组和联合组在治疗前的MoCA评分、MMSE评分、ADL评分和hs-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对照组和联合组的MoCA评分、MMSE评分和ADL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hs-CRP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联合组的MoCA评分、MMSE评分和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灯银脑通可能有助于促进PSCI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

    2022年10期 v.17 612-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伴骨质疏松症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Lp-PLA2水平变化及意义

    郭凤艳;王晓薇;

    目的:探讨伴骨质疏松症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63例急性脑梗死伴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住院的45例急性脑梗死不伴骨质疏松患者为对照组。入院后,收集2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史。入院后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钙(Ca)、磷(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红蛋白(HGB)、血清碱性磷酸酶(ALP)、LP-PLA2和ox-LDL水平。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根据评分结果将观察组患者分为中度卒中亚组(5~15分)、中重度卒中亚组(16~20分)和重度卒中亚组(21~42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女性比例较高(P<0.05)、年龄较大(P<0.05)、BMI指数较高(P<0.05);观察组的血清TC、ALP、ox-LDL、LP-PLA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NIHSS评分,观察组患者纳入中度卒中亚组21例,中重度卒中亚组34例,重度卒中亚组8例;中重度和重度卒中亚组患者的ox-LDL、Lp-PLA2水平均高于中度卒中亚组(P<0.05),重度卒中亚组患者的ox-LDL、Lp-PLA2水平高于中重度卒中亚组(P<0.05)。结论:血清ox-LDL和Lp-PLA2水平可能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2022年10期 v.17 614-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道

  • IgG4相关性肥厚性硬脑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

    毛震;赵忠;杨淑;赵永琪;赵富元;

    <正>肥厚性硬脑膜炎是一类病因未知的疾病,有多项研究发现与血清IgG4升高有关,主要表现为头痛、弥漫性颅内压升高、癫痫、颅神经受损等。病理机制主要是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介导的一种慢性炎症,激活成纤维细胞后诱导胶原沉积,从而导致硬脑膜明显肥厚。磁共振提示局限性硬脑膜强化增厚。确诊主要依靠病理,但病理为有创性检查,操作困难,风险高,患者及家属依从性差,因此实施病理检查较为困难。该病文献报道较少,以头痛为表现的更少,确诊起来比较困难。本文对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IgG4相关性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症状及诊治。

    2022年10期 v.17 617-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GLIA》优秀论文推荐(摘要编译)

  • 星形胶质细胞纳米级形态在三联突触对Ca~(2+)信号的控制

    Audrey Denizot;Misa Arizono;U Valentin N?gerl;Hugues Berry;Erik De Schutter;杜一星;

    星形胶质细胞中的大部分Ca~(2+)活性在空间上仅限于微区,并发生在形成复杂解剖网状结构的细小突起中,即所谓的海绵状结构域。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这些星形细胞Ca~(2+)信号可以影响神经元突触的活动,从而调节通过神经元回路的信息流。局限于获取所涉及的小空间尺度方面存在技术困难,关于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对Ca~(2+)微区活性的作用仍然知之甚少。本研究使用计算机技术和基于最近的超分辨率显微镜数据的细小突起的理想化3D几何形状来研究星形胶质细胞纳米级形态与局部Ca~(2+)活性之间的关联机制。模拟表明,星形细胞突起的纳米形态强有力地塑造了Ca~(2+)信号的时空特性并促进了局部Ca~(2+)活性。该模型预测,这种效应在星形胶质细胞肿胀时会减弱,这是脑部疾病的标志,并在低渗透条件下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点。该模型还预测,在重复的神经递质释放事件后,肿胀会阻碍星形胶质细胞的信号传播。总而言之,三联突触中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与突触前和突触后结构密切接触;本研究强调了星形胶质细胞在纳米尺度上的复杂形态及其在病理条件下的重塑对所谓的三联突触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通讯的影响。

    2022年10期 v.17 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