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

  • 脉冲射频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程诚;毛更生;赵建华;陈琳;唐洲平;刘海生;马四海;李新军;傅西安;郭晓玲;孔庆霞;娄永利;赵津京;胡永珍;王子豪;

    <正>周围性面瘫,又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facial nerve palsy,FNP),是指面神经受损导致面部肌肉无法正常运动而出现口角歪斜、眼裂增大等表现的一类疾病,其最常见的病因是面神经炎(facial neuritis),其他见于脑血管病、外伤、肿瘤等~([1])。国内每年约有300万人患此疾病,其患病率居神经系统疾病的第6位。症状主要表现为病变侧额纹及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睑裂增宽、口角歪斜等,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貌和表情,还可能导致眼睛干涩甚至结膜或角膜感染、口角流涎、吞咽困难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目前治疗面瘫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急性期(发病7天内)激素抗炎、抗病毒、改善微循环、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剂等,

    2023年10期 v.18 559-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论著

  • 构建携带人GFAP启动子和p27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及其转染对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

    刘娜;聂璐薇;姚达宝;陈施玲;潘超;徐莉;

    目的:构建携带人GFAP启动子和p27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进行鉴定,研究其转染星形胶质细胞后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对实验室原有的pGFAP-IRES2-EGFP-p27质粒进行转化、扩增、抽提、酶切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和测序;通过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后分别获取GFAP启动子和p27基因片段,依次交换入线性化表达载体GV269和p DC315-GFAP-EGFP载体,最终构建pDC315-GFAP-p27-EGFP;将其转染HEK293细胞包装成重组病毒颗粒,经在HEK293细胞反复扩增数代后,进行纯化及滴度检测;转染星形胶质细胞后观察细胞生长和荧光表达情况;检测转染后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周期和凋亡比例、p27的表达情况。结果:经酶切鉴定和测序,成功鉴定真核表达载体pGFAP-IRES2-EGFP-p27;经PCR鉴定和测序,成功构建重组腺病毒过表达载体pDC315-GFAP-p27-EGFP;经包装后,Ad-GFAP-p27-EGFP可见EGFP表达和细胞致病效应,而且能够特异性地在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经流式细胞仪分析,转染星形胶质细胞72 h后,与对照组相比,转染组处于S期的细胞比例下降,G1和G2期的细胞比例增高,凋亡比例增高(P<0.05);转染后第5天,星形胶质细胞中p27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利用腺病毒包装系统AdMax成功构建了携带人GFAP启动子和p27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过表达载体,其可以特异性转染星形胶质细胞过表达p27,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生长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

    2023年10期 v.18 564-568+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改良线栓法建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陈超;聂郁林;陆心恬;林玥伶;龙颖;李金声;

    目的:建立一种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改良模型,以降低模型制备难度,提高模型的稳定性。方法: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24只和假手术组6只。采用经改良的颈外动脉进线栓法建立模型,并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伊文思蓝(EB)染色及TTC染色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改良方法建模成功率为87.5%,梗死区可明显看到EB渗出,TTC染色显示梗死体积占大脑总体积的(10.65±4.41)%。结论:经改良后,明确了颈总动脉结扎位置,以及颈外动脉结扎、剪断位置,采用颈外动脉残端直接进线栓建立模型,降低了模型制备难度,提高了模型的稳定性和成功率。

    2023年10期 v.18 569-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围神经感觉束和运动束在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蛋白变化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孟宪宇;李秋红;刘岩;张旭;王磊;姜巍;李凤久;路来金;陈焕新;

    目的:探寻周围神经感觉和运动束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蛋白变化,为周围神经再生研究提供标志蛋白。方法:制备SD大鼠股神经运动束和隐神经(感觉束)在正常状态、Sunderland V损伤8 h和8 d时间点模型;神经断端远侧5 mm样本取材,6种样本共18组;分离、提取、纯化及定量蛋白后,应用差异凝胶电泳技术荧光标记蛋白质,凝胶图像扫描,选择差异表达>1.5倍的蛋白点定义为高差异表达蛋白;用图像分析软件BVA分析显示9块凝胶平均分离1586个蛋白点,胶上切割、酶切、点靶,质谱仪进行肽质量指纹谱(PMF)分析鉴定,识别各组间的高差异表达蛋白质图谱。应用逆转录PCR(RT-PCR)技术分析验证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结果。结果:共有12个高差异表达蛋白点被确切鉴定:TPM1、Serpina10、NF-L、DRP-2、CaBP1、Serpina3n、Peroxiredoxin-2、Gng7、HSP70、LDHB、Enolase2、PDIA3。其中,Serpina10、TPM1、NF-L、DRP-2、CaBP1是隐神经正常状态、损伤8 h和8 d时间点时比较蛋白质组学高差异蛋白;Serpina10、Serpina3n、Peroxiredoxin-2、Gng7、HSP70、LDHB、Enolase2、CaBP1、PDIA3是股神经运动束正常状态、损伤8 h和8 d时间点时比较蛋白质组学的高差异蛋白。Serpina10和CaBP1是隐神经和股神经运动束损伤后多时间点比较蛋白质组学均出现的高差异表达的蛋白。蛋白质组学的结果与RT-PCR检测的mRNA转录水平相一致。结论:周围神经感觉束、运动束损伤后不同时间的比较蛋白质组学表达存在明显差异,Serpina10和CaBP1作为高差异表达蛋白,可能为周围神经再生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2023年10期 v.18 574-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吸烟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邓刚;肖君;尚珂;周罗绮;秦川;田代实;

    目的:探讨吸烟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纳入165例发病在72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基线临床和实验室数据。采集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和百分比,并将吸烟者与非吸烟者进行比较。对不同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earman分析来评估吸烟强度与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者的B细胞数量(P<0.001)和百分比更高(P=0.009),总T细胞(P=0.013)和抑制性T细胞数量更高(P=0.03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与B细胞数量(OR=3.384,95%CI 1.621~7.067,P=0.001)和百分比(OR=2.243,95%CI 1.095~4.596,P=0.027)、T细胞数量(OR=2.104,95%CI1.055~4.196,P=0.035)显著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吸烟强度与B细胞数量、B细胞百分比、T细胞数量呈正相关(P值分别为0.002、0.009、0.012)。结论:吸烟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B细胞数量和百分比增加、T细胞数量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3年10期 v.18 579-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槲皮素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减轻脊髓损伤

    胡春雷;廖博;王琪;赵海恩;乔欢;李小军;

    目的:研究并验证槲皮素治疗脊髓损伤(SCI)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检索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及OMIM数据库,筛选槲皮素治疗SCI的相关靶点,构建Venn图,得到槲皮素-SCI关键靶点,进一步将关键靶点基因输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将关键靶基因输入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Tools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最后通过体外细胞试验进行验证。结果:通过筛选,共得到259个槲皮素-SCI关键靶点;通过度值、中介中心度及接近中心度值筛选,最终纳入了槲皮素作用于SCI的关键靶基因10个,分别为AKT1、VEGFA及TP53等基因。槲皮素可以与靶点蛋白AKT1、VEGFA和TP53自发结合。GO生物学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槲皮素可能通过凋亡信号通路参与治疗SCI。体外细胞试验结果表明,槲皮素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增加双氧水(H2O2)处理的PCP12细胞的细胞活力。结论:槲皮素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治疗SCI,提示槲皮素对治疗SCI可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2023年10期 v.18 584-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脊髓室管膜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潜在作用机制研究

    仲文庆;俞兴;杨永栋;

    脊髓损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损伤,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近年来发现脊髓室管膜区存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SCs)具有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潜力。脊髓损伤及微环境改变等可使脊髓室管膜区的ENSCs激活、增殖、分化,进一步修复受损的神经结构。虽然脊髓室管膜区ENSCs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具有积极作用,但其机制尚无定论。本文对脊髓室管膜区ENSCs在脊髓损伤修复中潜在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基础和临床领域全面认识脊髓室管膜区ENSCs提供参考。

    2023年10期 v.18 589-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夏宇;丁璐;邓宇斌;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于外力或非外力作用造成脊柱骨、韧带及神经结构的破坏,并伴随着损伤部位以下躯干与四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其致残率高。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固有的免疫细胞,在SCI后接受损伤信号,发挥分泌因子及吞噬作用,同时和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及其它细胞与非细胞成分发生反应。目前研究显示,小胶质细胞具有多态性和多功能性,参与SCI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炎症、疤痕形成和疼痛。本综述结合前期课题组星形胶质细胞研究基础,通过总结近年来小胶质细胞在SCI过程中功能的研究文献,为SCI疾病进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2023年10期 v.18 593-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下载次数:6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巨噬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黄善敏;许林杰;谢翠梅;钱长晖;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损伤,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会导致永久性残疾,因此深入研究神经损伤的修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许多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与修复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从巨噬细胞的迁移、吞噬、极化和分泌功能以及其对血管生成和施万细胞活性影响的角度出发,阐述其在周围神经损伤与修复中发挥的调控作用。

    2023年10期 v.18 597-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创伤性脑损伤中“脑-肠轴”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胡博玄;刘子华;赵小云;刘红朝;

    创伤性脑损伤(TBI)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其治疗除处理颅脑损伤外,还需要关注损伤后出现的一系列继发性损伤和并发症。肠道微生物群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信号通路,称为脑-肠轴。研究证实,在TBI的继发性损伤中,存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脑-肠轴,影响着TBI的进展与预后,但目前关于脑-肠轴在TBI后的功能和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综述将对TBI后脑-肠轴的双向调节机理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2023年10期 v.18 601-603+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脑连接组学在轻度认知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邵文;张强;

    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是痴呆的高危人群,MCI和痴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因此,MCI的早期诊断和干预至关重要。脑连接组学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分支,它将大脑看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脑连接网络的变化是认知改变的结构和功能基础。通过对MCI患者进行脑连接网络分析,得到特征性的脑连接网络参数,有助于寻找MCI的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预测病情进展程度、评估干预效果等。本文围绕近年来MCI脑连接组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为MCI的临床诊疗及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2023年10期 v.18 604-6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手术穿刺及抽吸器械的研究进展

    陈施玲;唐颖馨;王文志;赵性泉;董强;唐宇平;伍国锋;薛孟周;朱遂强;唐洲平;

    近20余年,微创血肿清除技术的发展为脑出血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方向。与此同时,微创穿刺和抽吸设备的研发促进了微创血肿清除技术的发展。本文详细介绍了4种主流微创手术术式(硬通道锥颅穿刺血肿清除术、定向软通道血肿引流术、神经内镜手术、小骨窗显微手术)的代表性穿刺和抽吸器械。血肿清除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实现微创化、可视化、智能化、个体化。目前上市的器械已基本满足微创化和可视化的需求,将来需要更多的器械革新以实现智能化和个体化的需求,最终实现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的治疗同质化。

    2023年10期 v.18 608-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成人MOG抗体病和抗NMDAR脑炎叠加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高曲文;黎振声;齐自娟;邓彩云;项薇;邓兵梅;

    目的:探讨成人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病和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叠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愈后。方法:报导1例成人MOG抗体病和抗NMDAR脑炎叠加综合征病例,并以“MOG、NMDAR”为关键词在CNKI、Sinomed数据库及PubMed(建库至2021年4月)检索中英文文献,结合既往文献报道病例总结分析。结果:共收集到15例成人病例,男性9例,平均始发年龄34.7岁,13例呈复发缓解病程,平均复发间隔时间14.4月;首发症状以头痛、抽搐、发热多见。15例患者共有39次发作事件,急性发作临床症状以头痛、视力下降、精神行为异常最常见。根据抗NMDAR脑炎及MOG抗体病的诊断标准,39次发作临床分型为:MOG抗体病1例次,抗NMDAR脑炎4例次,未定型10例次,重叠型24例次。共收集到急性发作期头颅MRI影像33次,异常32例次。皮质受累32例次、脑干12例次、放射冠8例次、视神经7例次。所有患者对一线免疫治疗均敏感,5例患者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出现复发,8例患者加用二线免疫抑制剂。15例患者中有2例中断治疗,1例遗留双眼视物模糊及被害妄想,1例遗留右眼视力下降,其余13例中,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11例,2分2例。结论:成人MOG抗体病和抗NMDAR脑炎叠加综合征并不少,多见于男性,大多呈复发缓解病程,发作期症状以头痛、视力下降、精神行为异常多见,头颅MRI阳性率高,主要累及皮质、脑干、放射冠、视神经,所有患者对一线免疫治疗敏感但大多需要2种以上的免疫治疗且易反复,可能需要更强或更长时间的免疫治疗。建议抗NMDA受体脑炎或MOG抗体病患者同时进行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及MOG抗体的检测,以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减少复发。

    2023年10期 v.18 611-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道

  • 不可逆致死性造影剂脑病1例报道

    邵东传;吴钧;高云;刘俊;马钢;苏平;普快荣;岑键昌;

    <正>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迅速发展,造影剂被越来越广泛使用,其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肾功能损害及造影剂脑病(contrast-induced encephalopathy,CIE)等也随之增多。造影剂对神经系统的副反应的患病率约为1%~2%~([1])。CIE是一种使用造影剂后出现短暂性、可逆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和CT扫描异常的罕见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但仍有极少数患者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大部分致死性CIE病例均因为使用高渗性造影剂,对于非离子单体低渗造影剂诱发的致死性CIE报道极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使用碘普罗胺造影剂的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发生致死性CIE的临床表现、病因、诊治经过,旨在提高对CIE的认识。

    2023年10期 v.18 615-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老年长病程低级别胶质瘤1例并文献综述

    黎辰;王丽琨;叶飞;伍国锋;

    <正>低级别胶质瘤(low-grade glioma,LGG)是指2007版WHO颅内肿瘤诊疗指南中Ⅰ级、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及星形细胞瘤;LGG发病高峰在35~45岁,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发病率仅有约10%~18%;老年LGG恶化发生率高,总体生存期较短,且由于年龄因素影响,基础疾病较多,手术治疗受限,目前关于老年低级别胶质瘤治疗及预后的临床研究很少。现报道1例老年长病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并对近年来LGG的诊疗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2023年10期 v.18 618-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7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GLIA》优秀论文推荐(摘要编译)

  • 神经胶质调节平行记忆形成雪旺细胞中Argonaute 2的消融加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

    Baoyan Fan;Michael Chopp;Yi Zhang;Xinli Wang;Amy Kemper;Zheng Gang Zhang;Xian Shuang Liu;唐颖馨;

    施万细胞(SCs)形成髓鞘并为轴突提供代谢支持,这对于正常的神经功能至关重要。鉴定出特定于SCs和神经纤维的关键分子可能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提供新的治疗目标。Argonaute2(Ago2)是介导miRNA-guided mRNA剪切和miRNA稳定性的关键分子。我们发现,在小鼠的蛋白脂蛋白(PLP)谱系SCs中敲除Ago2(Ago2-KO)导致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降低、热和机械敏感性受损。组织病理学数据显示,Ago2-KO显著诱导脱髓鞘和神经变性。当DPN在野生型和Ago2-KO小鼠中被诱导时,与野生型小鼠相比,Ago2-KO小鼠的髓鞘厚度进一步减少,并加剧了神经学表现。对Ago2免疫沉淀复合物进行深度测序分析显示,在Ago2-KO小鼠中失调的miR-206与线粒体功能高度相关。体外研究数据表明,抑制miR-200诱导了SCs中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细胞凋亡。总之,我们的数据表明,SCs中的Ago2对于维持外周神经功能至关重要,而在外周神经病变中去除Ago2会加剧SCs功能障碍和神经元变性。这些发现为DPN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2023年10期 v.18 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