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著

  • 血管性眩晕和头晕诊断标准:Bárány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共识文件

    凌霞;吴月霞;冯宇菲;钟利群;赵桂萍;杨旭;王朝霞;Ji-Soo Kim;David E. Newman-Toker;Kevin A. Kerber;Klaus Jahn;Pierre Bertholon;John Waterston;Hyung Lee;Alexandre Bisdorff;Michael Strupp;

    本文介绍了Bárány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制定的血管性眩晕和头晕的诊断标准。分类中包括由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孤立性迷路梗死/出血和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引起的眩晕/头晕。眩晕和头晕是后循环卒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血管性眩晕/头晕可能是急性持续性(≥24 h)或短暂性(数分钟至<24 h)发作。对于出现急性前庭症状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包括中枢性HINTS体征(头脉冲试验正常、方向改变的凝视诱发性眼震或明显的眼球反向偏斜)的患者,尤其是伴有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该考虑血管性眩晕/头晕的诊断。尽管孤立性迷路梗死尚无确诊方法,但在卒中风险增加的患者中应该考虑,如果急性单侧前庭功能丧失同时伴有或在随后的30 d内出现小脑前下动脉区域的缺血性卒中,则可以推测为孤立性迷路梗死。对于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常需要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其血管受损的影像学或超声证据支持。

    2023年12期 v.18 683-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7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Bárány协会:“颈性头晕”的观点

    王钰茹;邢玥;冯宇菲;凌霞;隋汝波;杨旭;Barry M.Seemungal;Yuri Agrawal;Alexander Bisdorff;Adolfo Bronstein;Kathleen E.Cullen;Peter J.Goadsby;Thomas Lempert;Sudhir Kothari;Phang Boon Lim;M?ns Magnusson;Hani J.Marcus;Michael Strupp;David Susan L.Whitney;

    本文介绍了Bárány协会分类监督委员会(COCS)对颈性头晕(有时也称为颈性眩晕)的观点。这些内容首先由多个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初步审查,之后由Bárány协会COCS进行进一步审定。基于当前已发表的文献,Bárány协会COCS认为,自身运动的错觉(眩晕-旋转感或其他)与颈部病理和(或)颈部疼痛症状(通过影响颈椎、软组织结构或颈神经根)之间机制的关联尚缺乏证据支持。当头颈部联合运动诱发出现旋转的错觉时,其原因可能是尚未确诊的常见前庭疾病(如偏头痛或BPPV),也可能是较少见的中枢性前庭疾病(包括急性起病的危急状况,例如椎动脉夹层伴后循环卒中以及极其罕见的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同时,COCS指出,迄今为止,偏头痛(包括前庭性偏头痛)为颈部疼痛和前庭症状同时出现的最常见原因。而且,在几乎所有前庭疾病中,头部运动常会导致患者症状的加重,推测在这些前庭疾病患者中常见颈部肌肉紧张度的增加(因果关系尚不清楚)可能与头部运动减少有关。此外,还存在一些尚未探索的理论机制问题,如颈部疼痛可能促发血管迷走反射、心脏抑制反射继而通过晕厥前机制导致短暂的定向障碍和(或)失衡。COCS提出还有一些少见的案例,如那些颈部肌肉痉挛伴模糊的空间定向障碍和(或)失衡感的患者是否确实存在颈部本体感觉受损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展望未来,通过严格纳入和排除标准,以减少敏感性而增加特异性的方法进行研究对象的选择,进一步采用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方案将更为理想。为进一步促进“颈性头晕/眩晕”的研究,在进行设计机制和治疗的对照研究时,亦应考虑到那些重要的混杂因素相关问题。基于此,目前的Bárány COCS并未提出用于研究之外的临床初步诊断标准。相信随着新的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这一观点将可能会发生改变。

    2023年12期 v.18 691-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急性单侧前庭病/前庭神经炎:诊断标准Bárány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的共识文件

    焉双梅;王钰茹;邢玥;张婉婷;顾平;杨旭;Michael Strupp;Alexandre Bisdorff;Joseph Furman;Jeremy Hornibrook;Klaus Jahn;Raphael Maire;David Newman-Toker;M?ns Magnusson;

    本文介绍了急性单侧前庭病(AUVP)的诊断标准,即以往被称为“前庭神经炎”的同义词,由Bárány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定义。AUVP表现为急性前庭综合征,由于急性单侧外周前庭功能丧失,而无急性中枢或急性听神经症状或体征的证据。这意味着AUVP的诊断是依赖于患者的病史、床边检查以及必要时实验室评估。其主要症状为急性或少见的亚急性发作的旋转或非旋转性眩晕,伴有不稳、恶心/呕吐和(或)振动幻视;主要的临床体征为自发性前庭外周性眼震,即眼震方向固定,去除固视时眼震增强,眼震轨迹与所累及的半规管相一致(一般为水平-扭转)。委员会将诊断标准划分为四类:(1)“急性单侧前庭病”;(2)“进展中的急性单侧前庭病”;(3)“很可能的急性单侧前庭病”;(4)“既往急性单侧前庭病”。具体诊断标准如下:“急性单侧前庭病”:(1)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中重度持续旋转或非旋转性眩晕(即急性前庭综合征),症状持续至少24小时;(2)自发性前庭外周性眼震,其轨迹与受累的半规管传入相一致,一般为水平-扭转,方向固定,去除固视时眼震增强;(3)存在与自发眼震快相相反的一侧前庭-眼反射(VOR)功能减弱的明确证据;(4)没有证据表明存在急性中枢神经、耳科或听力学症状;(5)无急性中枢神经体征,即无中枢眼动或中枢前庭神经体征,特别是无明显的眼反向偏斜,无凝视诱发性眼震,无急性听力学或耳科体征;(6)不能用其他疾病更好地解释。“进展中的急性单侧前庭病”:(1)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持续旋转或非旋转性眩晕,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小时,但患者就诊时症状持续时间尚未达到24小时;(2)~(6)如上所述。这一类别有助于区分急性中枢性前庭综合征,启动特定的治疗,并将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很可能的急性单侧前庭病”:与AUVP相同,但单侧VOR受损未被清楚观察或记录到。“既往急性单侧前庭病”:(1)有持续至少24小时的急性或亚急性眩晕史,且眩晕强度逐渐缓解;(2)无伴发急性听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史;(3)存在单侧VOR功能减弱的明确证据;(4)无伴发急性中枢神经体征史,即无中枢眼动体征或中枢前庭神经体征,无急性听力学或耳科体征;(5)不能用另一种疾病更好地解释。这类诊断亦包括那些有单侧外周前庭受损证据、急性前庭综合征病史且在急性期之后前庭功能检查已恢复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AUVP无金标准检查手段。因此,它的诊断需要排除中枢病变和各种其他外周前庭疾病。最后,本文将讨论AUVP的其他方面,如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和与分类标准直接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2023年12期 v.18 697-7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论著

  • 热休克蛋白70结合蛋白1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内源性突变亨廷顿蛋白积聚

    彭希;覃禹森;严丽;静亮;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结合蛋白1(heat shock protein 70 binding protein 1,HspBP1)能否促进内源性突变亨廷顿蛋白(mutant Huntingtin,mHTT)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积聚,并确定其是否能够介导病理性损伤。方法:在GFAP-HD转基因小鼠的星形胶质细胞中过表达HspBP1,通过免疫染色和蛋白印迹法检测mHTT和神经病理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并通过行为学实验观察小鼠的运动功能水平。结果:GFAP-HD转基因小鼠短期内即出现星形胶质细胞中的m HTT积聚以及运动功能障碍,但并未出现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元损伤。结论:HspBP1能够通过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内源性mHTT积聚介导病理性损伤,但mHTT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共同表达可能是神经元显著变性的必需条件。

    2023年12期 v.18 705-708+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Maresin1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减轻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炎症反应

    张博;李凤君;刘学政;左中夫;

    目的:探讨Maresin1(MaR1)对糖尿病(DM)大鼠视网膜神经炎症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组)、糖尿病组(DM组)、Maresin1预处理组(MaR1组)和Maresin1+colivelin组(colivelin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构建DM大鼠模型。DM造模成功后,MaR1组大鼠给与MaR1(4 ng/g)腹腔注射,2次/周;Con组和DM组给予等量PBS腹腔注射;Colivelin组在MaR1组给药的基础上,将大鼠麻醉后用微量进样器向玻璃体内一次性注射colivelin 5μL(10-4μmoL/L)。12周后取材。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视网膜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ELISA测定视网膜IL-6、IL-1β、TNF-α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IL-6、IL-1β、TNF-α、JAK2/STAT3通路表达水平。结果:与Con组相比,DM组大鼠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数量明显减少,GFAP表达增多,IL-6、IL-1β、TNF-α、p-JAK2、p-STAT3表达增多(P<0.01)。与DM组相比,MaR1组大鼠视网膜RGC数量增多,GFAP表达减少,IL-6、IL-1β、TNF-α、p-JAK2、p-STAT3表达降低(P<0.01)。与MaR1组相比,colivelin组大鼠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数量明显减少,GFAP表达增多,IL-6、IL-1β、TNF-α、p-JAK2、p-STAT3表达增多(P<0.01)。结论:MaR1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炎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可能与抑制JAK2/STAT3通路有关。

    2023年12期 v.18 709-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帕金森病小脑枢纽基因及诊断模型

    包成政;王功俊;罗雪莲;王洁;蓝学群;王喻;陈金梅;李雪斌;

    目的:探索帕金森病(PD)小脑的差异表达枢纽基因及构建诊断模型,探讨PD的发病机制,寻求潜在干预靶点。方法:通过GEO数据库获取PD小脑总RNA芯片GSE20314、GSE28894的数据,利用limma和WGCNA筛选出对照组人群和PD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再通过VennDiagram寻找枢纽(Hub)基因。获取Hub基因后再使用逻辑回归分析构建诊断模型,并通过血液样本数据集GSE18838和GSE6613进行验证,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诊断性能。结果:(1)获得CDKL2、DGKI、ERO1B、SBNO1、SDK2、SYNRG、VPS13C共7个Hub基因。(2)逻辑回归分析获取SBNO1+VPS13C构建诊断模型,ROC曲线显示在GSE20314+GSE2889、GSE18838、GSE6613中的AUC分别为0.9386、0.8663、0.6564。结论:Hub基因SBNO1、VPS13C可能参与PD的发生、发展过程,未来或可作为PD的潜在干预靶点,且基于SBNO1+VPS13C基因构建的诊断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性能。

    2023年12期 v.18 714-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价及影响因素

    向志高;陈娟;张卓;郭翔;胡娜;曾梦琴;舒凯;雷霆;

    目的:了解垂体生长激素腺瘤肢端肥大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状态、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生长激素腺瘤的肢端肥大症患者22例,定期对其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和随访,同期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功能垂体腺瘤和健康人各22名作为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27.3%)肢端肥大症患者出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健康人群(P<0.05)。肢端肥大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低于健康人群,尤其是在记忆力上(P<0.05)。肢端肥大症患者术后3个月认知功能改变无显著差异。肿瘤类型和性别是肢端肥大症和无功能垂体腺瘤患者延迟回忆评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肢端肥大症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健康人群,手术治疗对肢端肥大症患者认知功能没有显著的近期影响。

    2023年12期 v.18 719-723+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抑郁患者父母教养方式与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关系:家庭功能的中介作用

    聂昭雯;王薇;姚丽华;陈棉棉;周恩奇;刘忠纯;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功能及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关系。方法: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DAS)对680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评分。并通过建立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功能及功能失调性态度三者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DAS总分及各维度分与EMBU中积极教养因子分呈正相关,与消极教养因子分呈负相关,与家庭功能呈正相关(|r|=0.082~0.272,均P<0.01),家庭功能与积极教养因子分呈负相关,与消极教养因子分呈正相关(|r|=0.293~0.659,均P<0.0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家庭功能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功能失调性态度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9.4%。结论:抑郁障碍患者的功能失调性态度与消极父母教养和不良家庭功能相关,家庭功能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功能失调性态度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2023年12期 v.18 724-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虚拟现实暴露疗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疗效: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解瑾;徐昕昱;卫心雨;黄海;陈静;周春燕;

    目的:对虚拟现实暴露疗法(virtual reality exposure therapy,VRET)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有效性进行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 Direct、Embase和Medline数据库从1995年至2022年2月21日的相关文献,搜索VRET治疗PTSD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使用RevMan 5.4和Stata16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发现VRET治疗PTSD疗效的研究12项(478例),大多数VRET研究的质量较低,结果参差不齐。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VRET治疗组患者PTSD症状明显缓解[SMD=-0.45, 95%CI(-0.84,-0.06)]。之后进行2次亚组分析,以分析其异质性来源。结论:VRET可以有效缓解PTSD症状。VRET治疗方法优于等待对照组,与其他治疗方法效果相当。结合多模态运动辅助VRET技术作为改良后的治疗方法应得到关注,并需要更多的被试来验证其治疗PTSD的效果。

    2023年12期 v.18 729-734+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AI辅助压缩感知技术联合动画音频播放在学龄前儿童头部核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

    李华玲;张佳璇;覃蕾;柳秋风;

    目的:探讨AI辅助压缩感知(AI-assisted compressed sensing,ACS)技术联合动画音频播放在学龄前儿童头部磁共振检查中的运用情况。方法:选取进行头部磁共振检查的学龄前儿童16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组80例,检查时采用带有ACS技术的MRI序列扫描,并在检查时播放动画音频;对照组80例检查前给予口服水合氯醛,使用常规头部磁共振序列扫描。对2组的图像质量、检查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检查成功率为97.5%,高于对照的77.5%(P<0.05);研究组的检查时间为(104.44±2.98)s,对照组为(342.86±13.36)s,研究组的检查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家属满意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0%(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MRI检查图像的信噪比、主观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画音频的播放能有效帮助学龄前儿童不使用镇静剂完成磁共振检查,而ACS技术能够显著缩短MRI检查时间,两者结合极大提高了学龄前儿童头部磁共振检查的成功率,值得推广。

    2023年12期 v.18 735-737+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贺则凡;孙博;康慧聪;

    目的:分析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山西白求恩医院卒中中心接受EVT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为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为3~6分);根据随访期内患者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分别比较2组人口统计学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和随访结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VT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0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92例(61.33%),预后不良组58例(38.67%);存活组129例(86.00%)和死亡组21例(14.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低ASPECT评分(OR=0.575,95%CI 0.391~0.844,P=0.005)、出血转化(OR=4.349,95%CI 1.032~18.329,P=0.045)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年龄增加(OR=1.054,95%CI 1.003~1.108,P=0.038)、既往心房颤动(OR=3.856,95%CI 1.111~13.378,P=0.033)、术中直接抽吸(OR=7.562,95%CI2.314~24.715,P=0.001)及发生出血转化(OR=12.112,95%CI 2.269~64.649,P=0.004)是EVT术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入院低ASPECT评分、出血转化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EVT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年龄增加、既往心房颤动、术中直接抽吸和发生出血转化是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2023年12期 v.18 738-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颅内出血风险因素最佳证据总结

    黄海珊;李玲;沈继迎;沈凡;陈黛琪;

    目的:选取国内外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颅内出血风险因素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为降低急性脑梗死溶栓术后颅内出血风险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及相关协会官方网站中关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溶栓颅内出血风险因素的所有证据,包括相关指南、最佳临床实践、专家共识、相关证据总结、系统评价及各类标准;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1日~2022年12月;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包括指南6篇、专家共识1篇、系统评价4篇、科学声明3篇。通过对14篇相关文献按照科学步骤进行分析,得出共有8项影响因素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相关:时间窗、高血压、高血糖、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心房颤动、溶栓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面积梗死、溶栓前头颅CT有早期缺血改变。结论:本研究总结了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使用阿替普酶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的相关风险因素的最佳证据,为降低其发生率提供了循证依据。

    2023年12期 v.18 744-748+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头颅CT血管成像点征对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预测价值

    车炜;王丽琨;任思颖;伍国锋;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点征对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2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立体定向微创术联合尿激酶治疗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等;根据基线CTA上是否存在点征,将患者分为点征阳性组和点征阴性组,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点征与术后再出血之间的关系,ROC曲线分析点征对术后再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自发性脑出血患者221例,其中再出血64例(28.9%)。点征阳性组114例,有46例(40.4%)发生再出血;点征阴性组107例,有18例(16.8%)发生再出血,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中,男性、吸烟史、点征是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表明,点征是术后再出血的独立预测指标(OR=3.177,95%CI 1.673~6.032,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点征预测立体定向微创术后再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71.9%、56.7%、40.3%、83.2%和28.6%,曲线下面积(AUC)为0.643(95%CI 0.564~0.722,P=0.001)。结论:基线CTA上点征阳性可能是增加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脑出血术后再出血风险的危险因素。

    2023年12期 v.18 749-752+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病理诊断率及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钱民伟;任思颖;王丽琨;伍国锋;

    目的:探究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病理诊断及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110例行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的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是否明确分为病理诊断组和病理未诊断组;术后98例患者复查头颅CT,根据术后有无出血征象分为术后出血组和术后未出血组。分别比较术后病理诊断与未诊断组、术后出血与未出血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相关变量,分析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病理诊断率及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110例患者中92例病理结果可以明确诊断,病理诊断率为83.6%。术前影像学定位方式是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病理诊断率的影响因素(P<0.05),采用MRI定位患者的病理诊断率较高。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和高级别胶质瘤是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高级别胶质瘤是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5.502,P=0.005),且具有预测价值,敏感度为0.35、特异性为0.914、阳性预测值为0.737、阴性预测值0.671、约登指数为0.264,对应的曲线下面积为0.632(P=0.027)。结论:术前采用MRI定位方式能显著提高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病理诊断率;高级别胶质瘤是影响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3年12期 v.18 753-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左侧大脑顶叶胶质母细胞瘤合并左侧脑干、丘脑多发性脑梗死1例并文献复习

    杭航;王丽琨;毛远红;任思颖;伍国锋;

    目的:探讨胶质母细胞瘤合并脑梗死病例的影像学特征及病理表现。方法:报道我院1例同侧(左侧)胶质母细胞瘤合并脑梗死病例,利用立体定向脑活检术进行病理诊断,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该例患者经立体定向脑活检术确诊左侧大脑顶叶病灶为胶质母细胞瘤,左侧脑干、丘脑为多发性脑梗死。文献检索收集符合的病例15例,女性8例,男性7例;平均年龄60岁;所有病例均发生在大脑半球内;MRI提示病灶典型强化7例,提示脑梗死4例,提示血管堵塞并缺血病灶4例;进行病理活检12例,全部明确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结论:脑胶质瘤和脑梗死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相似,容易相互误诊,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必要时可行立体定向脑活检术确诊。

    2023年12期 v.18 759-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CiteSpace探索脑卒中与肺功能的关系及研究热点

    王娟;黄美玲;张清芳;邹瑜聪;闫杰;王玉龙;

    目的:分析近10年国外脑卒中与肺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及热点,并探讨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自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10日所收录的关于脑卒中与肺功能的文献,并应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经检索共有346篇文献被纳入分析。在脑卒中和肺功能的研究领域,年度发文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美国为主要发文国家,发文量最高的机构是哈佛大学和梅奥医学中心。该领域作者之间尚未形成广泛的合作关系,且大部分作者的发文量较低。探索脑卒中与肺功能之间的直接关系、关联疾病和改善卒中患者肺功能的方式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方向为康复、力量、呼吸功能、呼吸肌力量。结论:脑卒中和肺功能的研究热度保持持续上升状态,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肺功能对脑卒中发生率的影响,疾病对脑卒中和肺功能的共同影响以及提升脑卒中患者肺功能的康复治疗方式。

    2023年12期 v.18 763-767+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4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的助步车自然步行康复训练改善卒中患者行走能力

    孔倩倩;林少英;何丹;张赫娱;

    目的:观察基于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的助步车自然步行康复训练对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平衡及行走能力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可独立行走10米以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19例,分别给予常规步行训练和在常规步行训练基础上增加基于沉浸式VR技术的助步车自然步行康复训练。在训练前及训练4周后,分别通过Tinetti平衡和步态量表(Tinetti Balance and Gait,TGS)、10米步行试验(10 Meter Walk Test,10MWT)及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患者的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通过平衡检测仪和传感助步车进一步采集患者的静平衡、行走中平衡和步态数据。结果:通过平衡检测仪测量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康复训练后静平衡能力较训练前改善;在睁眼+双手叉腰时,观察组训练后重心水平移动振幅和重心覆盖面积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而睁眼+双臂前伸时,观察组训练后重心总移动速率和垂直移动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训练后,2组患者的TGS分值、行走速度、BI均较前改善,但2组间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传感助步车采集患者的步态信息,发现训练后观察组患者行走中重心控制能力较对照组改善幅度增大(P<0.05)。结论:基于沉浸式VR技术的助步车自然步行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行走能力,尤其是平衡控制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及运用。

    2023年12期 v.18 768-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卒中模拟病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热点问题及预测方案

    陈晓曼;张硕;

    急性缺血性卒中属于神经科急症,尽早治疗能够改善症状和减轻缺血性脑损伤。一部分患者的症状表现为卒中样发病,与真性卒中临床特点相似,但实际为卒中模拟病(stroke mimics,SM)。SM包含一系列病因及疾病状况。尽管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症状对SM进行评估及快速识别,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能接受了不恰当的治疗,由此带来了潜在的药物治疗风险,同时挤占急诊医疗资源。因此,早期准确地鉴别SM对于避免潜在药物治疗风险及延误原发性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多模态影像学方案和基于临床特征的预测量表有助于神经科医生在急诊环境下识别SM。本文总结了SM的患病率、疾病谱分布、临床特点、溶栓治疗的安全性以及SM的鉴别诊断和预测工具。

    2023年12期 v.18 774-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复经颅磁刺激作用于脑卒中后环咽肌失迟缓症的临床研究与进展

    邹梦瑶;王俊华;郑婷婷;钟伟华;

    脑干损伤所致的环咽肌失迟缓症是脑卒中后最难恢复的一种吞咽障碍。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吞咽障碍安全、有效,但对于rTMS治疗脑干损伤所致的环咽肌失迟缓症的使用参数(频率、强度、时间)及具体作用部位,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完整的治疗方案,且研究较少。本文对近几年关于rTMS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迟缓症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寻找系统的治疗方案。

    2023年12期 v.18 779-781+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青少年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现状分析

    陈涛;孙忠人;李彬彬;冯楚文;屈媛媛;王庆勇;李超然;杨添淞;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种以持续不缓解的病态性疲劳为特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既往关于CFS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成年人,较少开展对青少年群体的针对性研究。研究显示,青少年CFS患者患病率逐年增高,由于诊断困难、治疗不当等原因导致部分患者预后不佳,加大对青少年CFS的研究力度极为必要。本文对青少年CFS的诊断标准、漏诊原因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青少年CFS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3年12期 v.18 782-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炎症在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陈燕微;马筠;

    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率高、症状不典型、易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给临床的诊疗带来了巨大挑战,并且严重影响学习和社交功能。目前对于这种疾病的具体原因还未完全明确。本文通过综述炎症在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作用,发现炎症与犬尿酸通路失调可能是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之一;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可能是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分期的生物标志物;药物治疗上临床常用的碳酸锂和丙戊酸类药物可发挥抗炎作用稳定情绪,N-乙酰半胱氨酸、ω-3脂肪酸等抗炎药能够改善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和躁狂,在未来也许可以作为辅助用药助力临床治疗。

    2023年12期 v.18 786-788+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线粒体自噬在抑郁症发病机制及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刘嘉诚;赵娜;康传依;王晓红;胡建;

    抑郁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精神障碍,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和治疗难度大的特点。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是神经元生存和活动的重要细胞器。线粒体自噬作为一种进化上高度保守的溶酶体降解途径,可以特异性地清除细胞中受损的线粒体。近年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受损可能是抑郁症的一种促成因素。本文基于线粒体自噬进程对线粒体自噬在抑郁症发病机制及治疗中作用作一综述,并讨论了目前研究的局限性,以期为抑郁症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3年12期 v.18 789-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下载次数:6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参与抑郁症发生的可能机制

    万振宇;肖玲;王高华;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且极易复发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迄今为止仍未完全探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是一种可以与多配体结合的受体,其生理机制复杂多样,可以通过多种通路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和神经细胞的损伤。本文将对LPR1的常见信号通路及其可能参与抑郁症形成的机制进行综述。

    2023年12期 v.18 793-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主观认知功能下降多模态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彭思锐;巴黎;高榕;黄丽芳;龚振翔;李泽慧;张旻;

    主观认知功能下降(SCD)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首发临床表现。神经影像技术具有无创、敏感性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SCD的诊断。研究表明神经影像技术能早期发现SCD患者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本文就SCD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磁共振成像(MRI)、多模态神经影像学及人工智能等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SCD的早期诊断及SCD向AD转化的早期识别提供思路。

    2023年12期 v.18 796-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脑白质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王紫月;喻志源;骆翔;

    脑小血管病(CSVD)主要以卒中、认知和情感障碍及总体功能下降为突出的临床表现,其中脑白质弥漫性损伤是该病的重要影像学特征。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良好的脑白质损伤模型是研究其病理生理机制的基础。本文结合国内外脑白质损伤模型的研究现状,从动物类型的选择和造模方式两方面对脑白质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脑白质损伤模型的选择提供参考思路。

    2023年12期 v.18 800-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临床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张冰雪;蒋闻蔚;凌卓然;刘方明;吴若祎;杨伟伟;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是利用肌肉牵伸、关节挤压和牵拉、施加阻力等本体感觉刺激,促进神经肌肉收缩,从而改善异常运动模式的一种康复治疗技术。随着我国康复医学的高速发展,PNF在临床康复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其应用和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回顾了近年来PNF技术在临床康复中的应用,分析以往研究中的不足,思考如何弥补现存不足,并将其与传统医学相结合,总结出科学有效的实践方法,以期更好地把PNF技术应用到临床康复中。

    2023年12期 v.18 804-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下载次数:6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周围神经疾病的研究进展

    安非梦;张海斌;王建忠;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指在选定大脑区域给予重复、连续、强度不变的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无创无痛、安全可靠的神经刺激手段,其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神经再生及传导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现将国内外rTMS治疗在常见周围神经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2023年12期 v.18 807-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与新型生物标志物

    高小姗;谷有全;雒扬;姚利和;张逸轩;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类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复发率、致残率高,预后相对较差。研究表明,NMOSD的新型标志物可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临床发作以及监测治疗效果等。本文对最新研究报道的NMOSD新型标志物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将来可通过临床检测相关特异标志物,实现NMOSD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NMOSD患者的预后、减少伤残、预防复发。

    2023年12期 v.18 810-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中风120”科普宣教对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前延误的影响

    王依依;周建波;杨小华;

    目的:探究“中风120”科普宣教对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院前就医延误情况及预后的影响,并为今后AIS的科普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连续登记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因AIS入院的患者,采用问卷及随访的方式收集患者的相关数据;根据患者是否接受“中风120”科普宣教分为科普宣教组和非科普宣教组,比较2组的就医决策时间、到院时间、院前延误时间、院前识别率、时间窗内到达医院比例、时间窗内行再灌注治疗比例、发病第90天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2分(预后良好)比例的差异。结果:科普宣教组的就医决策时间、到院时间、院前延误时间均显著短于非科普宣教组(均P<0.01);院前识别率、时间窗内到院比例、时间窗内行再灌注治疗比例均显著高于非科普宣教组(均P<0.01);发病第90天的m RS评分0~2分患者的比例高于非科普宣教组(P<0.05)。结论:接受“中风120”科普宣教的AIS患者院前识别率和及时就医比例更高,“中风120”科普宣教有利于提高患者对卒中的认知,从而减少院前延误,提高时间窗内进行再灌注治疗比例,改善患者预后。

    2023年12期 v.18 814-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在急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中的疗效

    张琰;于萍;惠鑫;赵璇;宁召腾;龚字翔;张童童;王贤军;

    目的:分析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在急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的大血管闭塞(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related large vessel occlusion,ICAS-LVO)血管内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某地级市医院卒中中心首选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作为血管再通主要手段的ICAS-LVO患者51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球囊扩张血管再通后是否需要支架置入或取栓将患者分为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组和支架补救组。评估并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后24 h NIHSS评分,术后即刻及24 h mTICI评级情况,出现栓子逃逸、动脉夹层及死亡患者的数量,术后90 d 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单纯球囊扩张成形组纳入30例(58.8%),支架补救组纳入21例(41.1%);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组患者的术后死亡人数低于支架补救组(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良好预后率为66.7%,术中、术后均未发生脑内出血。结论:先行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ICA-LVO具有可行性,安全性高,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2023年12期 v.18 817-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丁胜;赵宁军;许铁;燕宪亮;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AIS组为发病24 h内因AIS急诊入抢救室的患者100例,对照组为同期非心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100例。检测AIS组患者入院时、对照组入院次日血浆TMAO浓度。采集2组患者入院时临床资料和AIS组患者卒中后90 d随访临床资料。AIS组患者根据入院时血浆TMAO浓度由低到高排序,根据四分位数分成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四分位数亚组,各25例。根据AIS组患者卒中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表示],将其分为预后良好亚组(mRS评分≤1分)和预后不良亚组(mRS评分≥2分)。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血浆TMAO浓度及临床资料,比较AIS组患者各亚组临床资料,分析AIS组患者入院时血浆TMAO浓度与研究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组患者卒中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AIS组患者入院时血浆TMAO浓度高(P<0.05)。AIS组亚组间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四四分位数亚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第二四分位数亚组(P<0.05);4亚组间卒中后90 d内再发脑梗死存在差异(P<0.05);第四四分位数亚组卒中后90 d时mRS评分均高于第一、二、三四分位数亚组(均P<0.05);4亚组间卒中后90 d内生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S组患者入院时血浆TMAO浓度与入院时NIHSS评分(r=0.321,P=0.001)、卒中后90 d内再发脑梗死(r=0.328,P=0.001)、卒中后90 d时mRS评分(r=0.475,P=0.000)呈正相关。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入院时血浆TMAO浓度、入院时NIHSS评分是AIS患者卒中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IS患者血浆TMAO浓度较非心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高;AIS患者入院时血浆TMAO浓度越高病情往往越重,且与其不良预后有关。

    2023年12期 v.18 82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GLIA》优秀论文推荐(摘要编译)

  • 慢性心理社会应激触发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诱导的炎症反应,导致神经元功能障碍和抑郁相关行为(英文)

    Alexandros G Kokkosis;Miguel M Madeira;Zachary Hage;Kimonas Valais;Dimitris Koliatsis;Emran Resutov;Stella E Tsirka;唐颖馨;

    慢性环境压力和创伤性社会经历会导致不良行为变化,是主要抑郁症(MDD)和各种焦虑相关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临床研究和慢性压力的动物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症状严重程度与先天免疫反应和情绪调节相关脑区(mPFC:内侧前额叶皮质)中神经炎症细胞因子信号上调有关。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可塑性受损和突触信号传导缺陷是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的病理生理学的一部分,但小胶质细胞如何调节神经元稳态以应对慢性压力尚未明确。本研究使用反复社交挫败应激(RSDS)小鼠模型证明小胶质细胞诱导的炎症反应可以调节与心理社会压力相关的神经元可塑性。具体来说,我们发现慢性压力会迅速激活并增殖mPFC中的小胶质细胞以及巨噬细胞浸润,并且这些过程与神经元激活的空间位置相关。此外,我们研究还发现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与对慢性压力的敏感性或抗性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暴露于慢性压力会加剧突触成分的吞噬作用和神经元可塑性的缺陷。通过使用2种不同的CSF1R抑制剂(脑渗透性的PLX5622和非渗透性的PLX73086),我们证实了小胶质细胞(其次为巨噬细胞)在催化mPFC中与心理社会压力相关的病理表现以及在与抑郁症相关的常见行为缺陷方面的关键作用。

    2023年12期 v.18 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