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述评

  • 创伤与恢复最新进展——暨对心理康复特刊述评

    童慧琦;

    心理健康任重道远我们居住的星球灾难频发。纽约9.11事件、卡特里娜飓风、5.12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海地大地震等,无一不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破坏和精神创伤。灾区不同人群的心理创伤和心理健康重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期特刊集中发表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学者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探讨这一重大灾难给灾区人群导致的心理创伤和处理对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创伤后的心理修复重建工作能更进一步得到社会各阶层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同时,本刊推出"心理康复特刊",以纪念在大地震中逝去的宝贵生命,也希望活下来的人能走出阴影,恢复健康!

    2010年04期 v.5 235-241+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9 ]

专家笔谈

  • 心理创伤记忆的脑机制及其治疗原理

    施琪嘉;

    本文描述记忆的2大分类-陈述性(外显)记忆和非陈述性(内隐)记忆,并将之与创伤的主要记忆表现-空白记忆和闪回记忆进行链接。本文从脑机制上对记忆形成原理、创伤记忆的特点进行阐述,并将之与创伤心理治疗的主要原则-稳定化、暴露和重建进行联系。

    2010年04期 v.5 242-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4 ]
  • 灾后心理救助与情绪变化最近发展区

    任俊;罗劲;

    大灾难过后人们的身心会受到严重创伤,灾后心理救助是缓解这种创伤的重要手段之一。灾后人们通常处于极度的消极情绪当中,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灾后心理救助的重点不是消除灾民的消极情绪,而是帮助他们在当时的消极情绪状态下仍可以正常地生活。人的情绪影响或变化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ZPD),即个体在受到外在刺激而出现情绪问题时,心理学所能施加的外在影响具有一个特定范围。因此,基于情绪变化ZPD的灾后心理救助主要关注3个方面:①诱导强度要适中;②诱导方式最好采用个体之前较为熟悉的娱乐方式来进行诱导;③诱导的时间最好是在灾难发生过一段时间后。

    2010年04期 v.5 246-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9 ]
  • 灾难后丧葬仪式的心理修复功能

    贾晓明;

    死亡是灾难所造成的巨大伤害之一,丧葬仪式是亲人逝去后所采取的祭奠习俗,它逐渐形成一种丧葬文化被传承下来。本文旨在探讨丧葬仪式的特点,指出其在增加人们对死亡的真实感、对生活的控制感、宣泄表达情感的丰富多样性、与他人的连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心理修复意义。本文还探索丧葬仪式对人产生心理修复的机制,认为仪式的多重意义的象征、比喻和情节对人的行为、情感、认知同时发生影响:①使诸多难以言说的情感得到有效表达;②在生理上引发一定的神经系统的改变;③仪式透过情感表达、行为活动植入信念使认知发生改变;④仪式活动规律性的、长时间持续性的特点可提供完整的哀伤过程。

    2010年04期 v.5 250-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92 ]

论著

  • 心理创伤、共情缺陷与反社会人格障碍

    徐凯文;王雨吟;李松蔚;曹广健;官锐园;刘忠兆;李世杰;左月侠;苗红熠;钱铭怡;

    目的:考察童年期心理创伤经历与反社会人格障碍,共情缺陷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690名服刑人员运用人格障碍问卷(PDQ)进行人格障碍筛查,对其中182名反社会人格障碍筛查阳性者运用个性障碍访谈(PDI)进行半结构访谈,运用人际关系指数(IRI)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4个维度共情进行测量。结果:①服刑人员报告童年期遭受性虐待阳性率最高(47.10%),其次为躯体忽视(39.10%),情感忽视(23.4%),躯体虐待(14.20%),情感虐待最低(11.4%)。②童年创伤经历高分组在各型人格障碍上得分均明显高于低分组。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童年期创伤经历对自身体验的困扰和观点采择有明显影响。结论:童年创伤经历对共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明显影响,并对人格障碍的形成有明显影响。共情缺陷在反社会人格障碍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2010年04期 v.5 253-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3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1043 ]
  • 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负相关性

    陈正权;肖旭;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创伤后成长(PTG)的关系。方法:对汶川地震灾区5所学校共12个班的56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灾区学生PTSD与PTG显著负相关;以班为单位,PTSD均值与PTG均值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PTSD均值的变异中,有72.6%的变异由PTG均值引起。结论:PTG的产生能够有效降低PTSD症状,预防PTSD发生。

    2010年04期 v.5 259-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226 ]
  • 从摩梭族葬礼看母系文化对死亡的心理创伤处理

    张洁;施琪嘉;

    死亡,意味着永久的分离,带给生者的心理创伤是强烈而显著的。死亡也是一种文化,母系文化以其体贴、包容的阴柔之美,重视平等、和谐的集体观念,完成对于死亡的哀悼。摩梭族,作为现今仅存的少数母系为主的社会体系之一,其葬礼的各项仪式渗透了对生者的人文关怀、整体哀悼以及男女间和谐的关系处理,对心理创伤的修复过程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2010年04期 v.5 26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0 ]
  • 震区医务工作者半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情况研究

    周肖榕;周娟;施琪嘉;

    目的:调查5.12地震后半年震区医务工作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病率、症状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地震后半年,应用德国埃森创伤问卷(ETI)对四川什邡地区各医院一线医务工作者进行调查,总结医务工作者PTSD的发病率及各症状群特点,并考察各因素对PTSD的影响。结果:①所调查群体PTSD发病率为5.50%。因创伤性事件引起的情绪困扰最严重。②PTSD特征性症状群中,高激惹症状最突出。女性PTSD总分与男性无显著差别,但高激惹症状群和睡眠问题得分显著高于男性。③根据被试的工作地区将总被试群体分为高暴露组和低暴露组,高暴露组PTSD总分和所有特征症状得分均较低暴露组高,且其闯入症状较低暴露组更突出。④应用一般线性模型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所考察的7个变量中,创伤负荷、高/低暴露组及独生/非独生对PTSD症状得分主效应显著。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但与独生/非独生因素的交互效应显著。结论:震区医务工作者PTSD最突出的症状是高激惹症状。初始暴露程度不同对闯入症状的影响最明显。创伤负荷高,初始暴露程度重,来自多子女家庭的女性,都是PTSD发病的危险因素。

    2010年04期 v.5 271-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4 ]
  • 5·12汶川地震后一年半医务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研究和症状分析

    刘欢;周娟;施琪嘉;

    目的:随访5·12汶川地震后一年半震区一线医务工作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病率,症状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德国埃森创伤问卷(ETI)对四川什邡地区4家医院一线医务工作者进行调查,并以临床医师专用PTSD量表(CAPS)进行诊断。结果:①震后一年半医护群体PTSD发病率为1.8%。②PTSD的特征性症状群中,最突出的为高激惹症状。女性在PTSD总分上与男性无显著差别,但在睡眠问题、未来希望是否破灭或者理想能否实现、情绪改变上得分显著高于男性。③初始暴露程度在PTSD总分和所有特征症状群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初始暴露程度高者在高激惹症状上更为突出。④PTSD总分及症状得分影响因素是籍贯和初始暴露程度。结论:震区一线医务工作者震后一年半PTSD状况与半年时有同有异,心理工作者应该给出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2010年04期 v.5 277-281+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46 ]
  • 震区医务工作者的心理一致感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研究

    李航;周娟;施琪嘉;

    目的:探讨震区医务工作者心理一致感(SOC)水平及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相互关系。方法:以706名四川震区医务工作者为被试,采用德国埃森创伤问卷(ETI)及心理一致感问卷(SOC-13)为研究工具,运用描述统计、差异检验、相关分析方法统计数据。结果:①女性SOC总分和意义感维度得分明显高于男性。女性PTSD高激惹症状得分明显高于男性。②年龄≥30岁的群体意义感得分、高激惹得分显著高于年龄<30岁的群体。③非PTSD组的SOC总分及其各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PTSD组。④SOC及各维度与PTSD及各维度间显著负相关。结论:震区医务工作者SOC的意义感维度与PTSD的高激惹症状均与性别和年龄有关;确诊PTSD组医务工作者的SOC得分显著低于与非PTSD组;SOC与PTSD显著负相关,提示SOC对PTSD起到缓冲、调节和预测作用。

    2010年04期 v.5 282-284+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53 ]
  • 5·12地震后PTSD症状严重性和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邬晓艳;周娟;周肖榕;李航;董非;王琳丽;鄢利福;刘欢;江瑞芳;余萍;陈静;刘莉;马学尧;杨丽娟;赵莹莹;杜海英;Sefik Tagay;Wolfgang Senf;施琪嘉;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地震后1年半,应用德国埃森创伤问卷(ETI)及社会支持评定问卷(SSRS),以震区454名普通群众为被试,对ETI得分和SSRS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被试社会支持水平与PTSD整体症状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②被试社会支持各维度的水平与PTSD各症状群均为显著负相关,但相关程度不同。负相关程度排序依次为对支持的利用度、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结论:社会支持水平是PTSD的保护性因子,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PTSD负相关程度更明显。

    2010年04期 v.5 285-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05 ]
  • 创伤的核心心理病理与康复

    张红;陈静;

    本文介绍了心理创伤的核心病理与康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3大症状群为:高唤起、闯入与重复、压缩或麻木。治疗是提供修正性情感体验的过程,帮助患者完成重建安全、重构记忆和哀悼、重新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结的3个治疗步骤。

    2010年04期 v.5 28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3 ]

论坛

综述

短篇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