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

  • 血流动力学相关直立性头晕/眩晕诊断标准:Bárány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共识文件

    李响;朱艳含;焉双梅;常丽英;杨旭;Hyun Ah Kim;Alexandre Bisdorff;Adolfo M.Bronstein;Thomas Lempert;Marcos Rossi-Izquierdo;Jeffrey P.Staab;Michael Strupp;Ji-Soo Kim;

    本文《血流动力学相关直立性头晕/眩晕(hemodynamic orthostatic dizziness/vertigo,HOD/V)诊断标准》被纳入国际前庭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Vestibular Disorders,ICVD)。定义HOD/V诊断标准的目的是帮助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直立性头晕/眩晕相关的术语以鉴别直立性头晕/眩晕是由脑低灌注因素还是由其他病因所致。HOD/V诊断标准:(A)至少5次由起身引发或直立体位时出现的头晕、不稳或眩晕,坐下或躺下后缓解;(B)站立或直立倾斜试验时记录到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或晕厥;(C)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很可能的HOD/V诊断标准:(A)至少5次由起身引发或直立体位时出现的头晕、不稳或眩晕,坐下或躺下后缓解;(B)至少有一项伴随症状:全身乏力或疲劳感、思维迟缓或注意力难以集中、视物模糊、心动过速或心悸;(C)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这些诊断标准是基于广泛回顾近九十年来关于HOD/V、体位性低血压或心动过速及自主神经性头晕的相关研究达成的专家共识。进一步测量直立位血压和心率对于筛查和记录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以确立HOD/V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10期 v.16 559-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 ]

论著

  • 2种不同诱导方法体外诱导人多潜能干细胞分化成大脑基底内侧神经节隆起区神经前体细胞的差异

    韩肖华;陈潞婷;李娟;李丹萍;陈红;

    目的:比较单层贴壁培养法和拟胚体(EB)悬浮培养法诱导人多潜能干细胞分化为大脑基底内侧神经节隆起区(MGE)神经前体细胞分化的效率,并探讨不同浓度的SHH通路激动剂SAG对分化为MGE神经前体细胞纯度的影响,为细胞移植治疗探索优化的分化方案。方法:分别采用单层贴壁诱导法和EB悬浮法诱导人多潜能干细胞分化为神经上皮细胞,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SAG使其腹侧化,最终诱导成表达NKX2.1的MGE前体细胞并进行计数。比较2种不同的分化方案和不同浓度的SAG对MGE神经前体细胞纯度的影响。结果:在单层贴壁诱导法中,当SAG浓度为0μM、0.1μM、0.5μM、1μM、2μM和3μM时,NKX2.1阳性细胞率分别为0%、(48.3±11.5)%、(78.6±2.7)%、(77.6±4.0)%、(69.0±7.5)%和(67.7±7.9)%;SAG浓度为0.5μM和1μM时诱导分化获得的MGE神经前体细胞纯度显著高于其他浓度组(P<0.001或0.05)。当SAG浓度为0.5μM时,在EB悬浮培养法中NKX2.1的阳性细胞率为(74.8±6.5)%,与单层贴壁诱导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单层贴壁诱导法时,神经球和神经元出现的时间点均要早于采用EB悬浮培养法。结论:采用单层贴壁诱导法,0.5μM的SAG可能是人多潜能干细胞分化培养为MGE神经前体细胞的更优化方案。

    2021年10期 v.16 565-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华中地区汉族人群SREBF1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分析

    韩超;余勤薇;孙雅迪;吴佳薇;李雲娜;黄金莎;

    目的:探索华中地区SREBF1基因突变位点SNP rs11868035与帕金森病(PD)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471例华中地区原发性PD患者和536例健康对照者,均为汉族。检测PD组和对照组及各亚组间rs11868035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行文献检索及Meta分析,进一步探索rs11868035位点变异与中国人群PD易患性的关联。结果:SNP rs11868035位点共3种基因型(AA/AG/GG);PD组与对照组、各亚组之间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ta分析结果示该位点与中国人群PD发病可能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华中地区汉族人群SREBF1基因突变位点rs11868035与PD发病可能无相关性。

    2021年10期 v.16 569-571+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 ]
  • LPIN1基因突变所致先天性肌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高华杰;季苏琼;马雪;毕抓劲;张清;杨梦歌;卜碧涛;

    目的:报道1例LPIN1基因突变引起的先天性肌病,加强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LPIN1基因突变相关表型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先天性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肌肉病理以及基因检测结果,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患者为男性儿童,自幼肢体肌力差。体格检查见肌张力低下,肢体肌力差,Gower(+)。血肌酸激酶升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核磁见双侧大、小腿肌群广泛受累。肌肉病理见I型纤维占明显优势,约70%~80%。Sanger测序示LPIN1基因纯合突变(c.357_358insCT)。搜索既往报道的LPIN1基因相关肌病患者66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横纹肌溶解(肌酸激酶显著增高、肌痛、血红蛋白尿),肌肉核磁表现无特异性,最常见合并心肌受累。结论:本病例系国内首次报道LPIN1基因突变所致的先天性肌病。肌肉活检有助于病理诊断,基因检测对遗传方式确定具有决定意义。

    2021年10期 v.16 572-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9 ]
  • 急诊颈动脉支架置入对前循环串联病变预后的影响

    彭涛;张紫霓;朱碧峰;刘建林;但毕堂;

    目的:分析置入颈动脉支架对串联病变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在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287例,其中串联病变51例(17.77%)。根据是否急诊置入颅外颈动脉支架,将串联病变患者分为支架组23例和非支架组28例。比较2组的一般资料、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与非支架组比较,支架组的高血压、房颤、吸烟比例更高;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静脉溶栓治疗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的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穿刺时间、入院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良好再通、症状性颅内出血、良好预后及死亡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0.835,P=0.038)可能是影响置入支架的因素。结论:急诊颈动脉支架置入不影响串联病变患者的临床预后,也不增加患者的手术风险。

    2021年10期 v.16 576-578+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和药物治疗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比较

    丁轶;朱谱国;张荣;叶方斌;胡殿波;

    目的:比较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与单纯药物治疗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MCAS)的疗效。方法:症状性MCAS患者7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支架组和药物组,各35例。支架组采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并在术后服用抗血栓药物,药物组给予单纯抗血栓、调脂、降压药物等治疗。比较2组治疗1月、6月、1年后脑卒中及死亡发生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率、改良Rankin(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狭窄段舒张末期流速及血管搏动指数。结果:支架组治疗1年后脑卒中发生率为8.57%,显著低于药物组的28.57%(P<0.05)。支架组治疗后血管狭窄率、m RS评分、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及药物组治疗后(P<0.05)。2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组治疗后MCA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狭窄段舒张末期流速显著低于治疗前及药物组治疗后,血管搏动指数显著高于治疗前及药物组治疗后(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MCAS比单纯药物治疗有更好的临床远期疗效,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脑血流速度。

    2021年10期 v.16 579-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 ]
  • MOG抗体脑脊髓炎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李杰;简鹿豹;尚珂;徐沙贝;

    目的:学习和讨论MOG抗体脑脊髓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报道1例少见的MOG抗体脑脊髓炎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病例以癫痫为首发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为皮质、深部灰质核团及软脑膜受累,血清及脑脊液MOG抗体阳性,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明显。搜索既往MOG抗体脑脊髓炎病例报道,检索出脑炎表现的成人患者病例61例。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及脑干脑炎病例常见,治疗方法主要是免疫治疗。结论:目前MOG抗体脑脊髓炎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早期识别、及时治疗是获得更好预后的重要因素。

    2021年10期 v.16 583-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 ]
  • 进阶式言语训练对基底节性失语的康复效果

    冯虹;陈苏徽;王慧;吴鸣;

    目的:探讨进阶式言语训练法对脑卒中后基底节性失语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基底节性失语症患者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语言康复,治疗组给予进阶式言语训练法,均治疗3周。于治疗前、后,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法(BDAE)及西方失语测验量表(WAB)评价2组患者的失语程度及言语功能。出院后随访3个月,采用BDAE量表评估失语程度并判定康复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的BDAE分级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的BDAE分级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WAB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自发言语(信息量及流畅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后,2组的BDAE分级继续提高,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8.89%)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7.78%),但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进阶式言语训练有助于改善卒中后基底节性失语症患者的言语功能。

    2021年10期 v.16 587-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虚拟现实技术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赵荣荣;李谷维;郭冲;蔡娜;张成杰;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认知康复训练对改善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睡眠质量的效果。方法:60例MC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虚拟组,每组30例。常规组行常规认知训练,虚拟组行虚拟现实认知康复训练,疗程均为6周。在训练前及训练6周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COA)、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半结构式访谈来评价2种认知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结果:康复后,2组的MoCA、MMSE和ADL评分均高于同组康复前,且虚拟组高于常规组(P<0.05);2组的PSQI评分与同组康复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访谈结果显示,虚拟组患者均认为虚拟现实技术能提高其认知功能,并愿意继续虚拟现实技术下的认知康复训练;常规组部分患者表示训练后认知功能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虚拟现实认知康复训练改善MCI患者的认知系统功能的疗效优于传统康复方法。

    2021年10期 v.16 590-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下载次数:8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6 ]
  • 慢性失眠患者认知功能与睡眠质量、血清t-Tau、p-Tau的关系

    范清雨;杨新利;张桂莲;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患者认知功能与主客观睡眠质量、血清总Tau蛋白(t-Tau)、磷酸化Tau蛋白(p-Tau)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慢性失眠患者52例纳入失眠组,健康人20例纳入对照组。行多导睡眠监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受试者的主观、客观睡眠质量;蒙特利尔认知功能量表(MoCA)评估总体认知功能;测定血清t-Tau、p-Tau水平。结果:慢性失眠患者PSQI得分、睡眠潜伏期、N1%高于对照组(均P<0.05),睡眠效率、N3%及快速动眼(REM)%低于对照组(均P<0.05);MoCA总分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记忆力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血清t-Tau、p-Tau高于对照组(均P<0.05)。慢性失眠患者MoCA评分与N3%、REM%水平呈线性正相关,与PSQI评分、N1%、p-Tau水平呈线性负相关(均P<0.05)。结论:慢性失眠患者认知功能降低,可能与睡眠质量下降、睡眠结构紊乱及血清p-Tau蛋白水平升高有关。

    2021年10期 v.16 593-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 ]

综述

  • 轻嵴帽诊治研究进展

    禹萌;凌霞;宋宁;李响;张淑玲;杨旭;

    眩晕病因学复杂,涉及多学科知识,诊断难度较大。临床上,伴有位置诱发眼震的眩晕患者绝大多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一种表现为持续向地性变向性位置性眼震的位置性眩晕,通常持续时间>1 min,多无潜伏期和疲劳性,且存在眼震消失平面,被称为"轻嵴帽"。在此背景下,本文即就"轻嵴帽"的诊治发展史、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1年10期 v.16 597-599+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 PD-1/PD-L1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研究进展

    李娜;陈三妹;

    脑转移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预后较差。近年来,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已逐渐发展为NSCLC的一线治疗,但在脑转移中的疗效尚未明确。本综述即对PD-1/PD-L1抑制剂在NSCLC脑转移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2021年10期 v.16 600-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基础研究

  • α7烟碱型受体的激动剂和正变构调节剂改善精神分裂症大鼠的社会缺陷及机制研究

    甘全喜;李晓勇;范银燕;

    目的:探讨α7烟碱型受体(α7 n AChR)的激动剂和正变构调节剂对MK-801诱导的精神分裂症大鼠社会缺陷的改善作用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MK-801+DMSO),激动剂组(MK-801+A-582941),Ⅰ型正变构组(MK-801+CCMI),Ⅱ型正变构组(MK-801+PNU-120596)和药物治疗组(MK-801+氯氮平),每组各8只。检测各组大鼠的社会行为、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中环磷酸腺苷(c AMP)、α7 n AChR、磷酸二酯酶(PDE)4A和PDE4D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跟随行为和总交互作用时间显著降低(P<0.05),回避行为时间显著增加(P<0.05);Ⅰ型变构组总交互作用时间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动剂组跟随行为和总交互作用时间显著增加(P<0.05),回避行为时间显著降低(P<0.05);Ⅰ型变构组、Ⅱ型变构组和药物治疗组的回避行为时间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中α7 nAChR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动剂组、Ⅰ型变构组、Ⅱ型变构组和药物治疗组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中α7 nAChR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前额叶皮质cAMP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动剂组、Ⅰ型变构组、Ⅱ型变构组和药物治疗组前额叶皮质cAMP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前额叶皮质中PDE4A和PDE4D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Ⅰ型变构组额叶皮质和海马中的PDE4A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动剂组、Ⅰ型变构组和药物治疗组前额叶皮质中PDE4A和PDE4D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Ⅱ型变构组前额叶皮质仅PDE4D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α7 nAChR激动剂和正变构调节剂对大鼠精神分裂症样的社会缺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与PDE-4/cAMP通路有一定的关系。

    2021年10期 v.16 603-605+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低频电针对脊髓损伤致急性自发痛模型大鼠急性痛超敏的影响

    刘静;穆敬平;廖恒;

    目的:观察低频电针对脊髓损伤致急性自发痛模型大鼠急性痛超敏和自发痛行为学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低、中、高频电针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低、中、高频电针组建立急性脊髓L2节段损伤模型。低、中、高频电针组分别用低频(2 Hz)、中频(50 Hz)、高频(100 Hz)电刺激T8~T12节段夹脊穴和双侧"昆仑"和"足三里",25 min/次,1次/d,共14 d。治疗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自发疼痛行为,用足底热辐射测痛仪检测各组大鼠热缩足潜伏期(PWL)和50%机械性缩足阈值(PWT);记录L1段体感诱发电位(SEP)潜伏期及N波、P波的波幅。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自发疼痛行为学动作的发生次数增多(P<0.05);痛阈值降低(均P<0.05),急性痛超敏发生率增高(P<0.05),PWL和PWT降低(均P<0.05),SEP潜伏期及N波、P波波幅均增加(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3个电针组的自发疼痛行为学动作的发生次数降低(均P<0.05),痛阈值升高(均P<0.05),急性痛超敏发生率降低(P<0.05),PWL和PWT降低(均P<0.05),SEP潜伏期及N波、P波波幅降低均P<0.05),且低频电针组的疗效优于中、高频电针组(均P<0.05)。结论:低频电针可提高脊髓损伤大鼠的痛阈,减轻急性自发痛超敏,改善自发痛引起的行为学变化。

    2021年10期 v.16 606-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 ]
  • Netrin1在颞叶癫痫大鼠再认记忆中的作用及机制

    刘文萍;刘丽丹;徐佳骏;李达丽;彭颜晖;

    目的:探讨Netrin1在颞叶癫痫大鼠再认记忆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24只。模型组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建立颞叶癫痫大鼠模型,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致痫成功后1、7、15 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记录每只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取各组大鼠的海马组织,荧光定量PCR检测Netrin1 mRNA转录水平,Westen blot检测Netrin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造模后1、7、15 d,模型组每个时间点逃避潜伏期均长于对照组(均P<0.05),但组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模后1、7、15 d,模型组海马Netrin1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氯化锂-匹罗卡品可成功建立大鼠癫痫模型,可导致大鼠出现再认记忆障碍,也伴随有海马组织的Netrin1 m 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增高。

    2021年10期 v.16 609-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临床研究

  • 颅内动脉瘤与颈内动脉迂曲的相关性分析

    郑小强;陈登奎;陈辉;薛峰;吴小聪;黄新春;杨跃辉;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与颈内动脉迂曲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证据。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126例纳入观察组,同期入院治疗的眩晕或者单纯头痛患者120例纳入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和颈内动脉血管形态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颅内动脉瘤的发病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或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血管迂曲与动脉瘤相关特征的相关性。结果:2组的性别、年龄、吸烟人数、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周围血管病变以及4项颈内血管迂曲形态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性别、吸烟和血管迂曲指数是颅内血管瘤的危险因素(均P<0.05);血管迂曲指数与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呈正相关(P<0.05)。结论:女性性别、吸烟和颈内动脉迂曲是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血管迂曲指数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和颅内动脉瘤的大小相关。

    2021年10期 v.16 611-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 ]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言语训练对脑卒中失语的康复效果

    周海燕;袁磊;闻瑛;江雯涵;杨磊;陈后勤;徐丹;杨进平;张蕊;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言语训练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康复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在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2组均进行常规言语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实施低频rTMS。于治疗前、后,采用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量表评估患者语言功能,计算AQ指数;运用功能独立性量表(FIM)的交流亚项评估患者的语言交流能力;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根据AQ指数的变化判断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的WAB各项评分、AQ指数、FIM量表的理解和表达评分、MMSE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均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3.02%,高于对照组的66.04%(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频rTMS联合言语训练能够帮助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快速重建语言功能,改善失语程度,且安全性较好。

    2021年10期 v.16 614-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 ]
  •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定性诊断与术前分级中的意义

    侯旻;周巧娟;汪秀玲;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在脑胶质瘤的定性诊断及术前分级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脑胶质瘤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术前进行PWI扫描检查并且分析PWI灌注成像,测量并且比较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及健侧白质区脑血容量(CBV)数据,及计算比值得到的相对脑血容量(rCBV)。结果:50例脑胶质瘤患者肿瘤实质区及瘤周水肿区CBV值均显著高于健侧白质区且肿瘤实质区CBV值显著高于瘤周水肿区(P<0.05)。高级别脑胶质瘤肿瘤实质区和瘤周水肿区rCBV值均显著高于低级别脑胶质瘤(P<0.05)。在对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分级中,rCBV值曲线下面积(AUC)为90.2%,rCBV值诊断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断阈值是3.126,敏感度是85.3%,特异度是89.2%。结论:PWI对脑胶质瘤的定性诊断及术前分级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1年10期 v.16 617-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 ]
  • 重症肌无力共病门诊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现状调查

    梅翠红;李玲;

    目的:对我科重症肌无力(MG)共病门诊患者进行多渠道健康教育2周,评估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的自我健康管理情况。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手册、健康讲座、建立医患微信群、定期回访等)对我科2000例重症肌无力(MG)共病门诊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规范用药、心理健康维护等多方面的健康自我管理教育2周。2周后,选择其中700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健康教育提高MG共病门诊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水平的有效性。结果:健康教育2周后,MG共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了解自身疾病、知晓药物的正确服用、能正确判断病情及变化、知晓健康生活方式及积极加入同济医院MG交流群的患者数量较健康宣教前明显增加(P<0.05),且宣教2周的效果优于宣教1周(P<0.05);经过健康教育后,用药态度良好、基本掌握用药知识和用药行为规范患者的比例均接近或超过90%。结论:我科对重症肌无力(MG)共病门诊患者进行的多渠道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水平。

    2021年10期 v.16 619-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GLIA》优秀论文推荐(摘要编译)

  • 小胶质细胞控制成年小鼠海马中的谷氨酸能突触

    Bernadette Basilico;Laura Ferrucci;Patrizia Ratano;Maria T Golia;Alfonso Grimaldi;Maria Rosito;Valentina Ferretti;Ingrid Reverte;Caterina Sanchini;Maria C Marrone;Maria Giubettini;Valeria De Turris;Debora Salerno;Stefano Garofalo;Marie-Kim St-Pierre;Micae

    小胶质细胞是调节大脑突触发育和可塑性的重要细胞类型,但其影响突触的正常功能的机制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PLX5622造成小胶质细胞耗竭,并观察其对成年野生型小鼠海马CA3-CA1突触的影响。在小胶质细胞耗竭后,与树突棘密度降低相关的自发和诱发谷氨酸能活动的减少,出现未成熟突触特征以及突触的可塑性提高。小胶质细胞耗竭的小鼠在新物体识别任务的获取方面表现出缺陷。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出现增生,但并没有神经炎症反应。在Cx3cr1-/-小鼠中,PLX不能导致海马出现上述改变。这说明CX3CL1/CX3CR1轴在小胶质细胞对突触功能的控制中有重要作用。PLX5622停用后,小胶质细胞的重新增殖,海马突触恢复,小鼠的学习功能也出现恢复。综上所述,小胶质细胞对维持成人大脑的突触的正常功能用重要的作用,去除小胶质细胞会导致谷氨酸能突触组织和活动的可逆变化。

    2021年10期 v.16 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下载本期数据